笔趣阁>穿越重生>1640四海扬帆>第61章 该死的托雷斯海峡

“看到那么多的低矮岛屿以及被水淹没的陆地碎块,谁都会猜测到它附近可能有一个大陆。x然而,地理学是一门事实的科学。”

布干维尔船长

大航海时代,水手最怕三样东西,风暴、无风和群岛。

风暴显然很危险。

帆船陷入无风带下场会很悲惨,那是海员的坟墓。荷兰人的全球航线,大西洋赤道是最危险的航程之一。倒霉的船能陷进无风境地半年之久。如果运气特别好,也有船一周多就通过了赤道,完全看命。平均算下来,从阿姆斯特丹到巴达维亚一般需要8个月的航程,在赤道就需要花2、3个月。

群岛则意味着暗礁和风向乱流,在陌生海域触礁,下场会十分凄惨。

只要摊开任何一本现代地图,就能发现澳洲把这三个最坏的要素都占全了。澳洲东部海岸中的北半部分被大堡礁保卫,在大航海时代早期,如果有船抵达大堡礁,航行中触礁的概率简直是100。大堡礁东边则是星罗棋布的南太平洋群岛。层层岛链挡住了从南美沿信风带自东向西过来的航路,大堡礁则充当了最好的守门员。

澳洲东部海岸中的南半部分没有岛礁保卫,可惜那里位于西风带,这让帆船从南美直接抵达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变得不太可能。

勇敢的西班牙人向绵延千里的太平洋防波堤发起了三次冲击,全部被岛链所阻。西班牙和葡萄牙有世界上最好的航海家,没有任何欧洲国家能在这一点上和他们相提并论,可太平洋的岛屿实在太多太可怕了,多的让人绝望,连好胜的西班牙人最后也不得不放弃。

可能是神也对伊比利亚半岛在大航海时代取得的业绩感到妒嫉,伊比利亚人冒着风暴、乱流和兵变艰难前行,最近的时候距离目标只有27英里,堪堪处于望台的视距之外。只要偶然的一次侧风乱流,或是舵手出现一次失误,他们就能找到梦寐以求的南方大陆。

神把发现澳洲的使命交给了完全没想过参与地理大发现的荷兰商人。最早占领香料群岛的葡萄牙人发现了新几内亚岛,荷兰人踏着葡萄牙人的足迹,派出代夫根号航向几内亚岛。威廉.扬茨船长和小小的双桅纵帆船驶入卡本塔利亚湾,遇到了该死的托雷斯海峡,海峡中那数百座密布的岛屿和礁石让荷兰人发自内心地厌恶。他们更多是商人,不是航海家。威廉.扬茨断定眼前不是海峡,是一片海岸。他调头向南,登上陆地,与一群极端而落后的野蛮人发生了接触。这片没有粮食和黄金的土地让扬茨船长厌恶到了极点,历史在此又重复了一遍,与哥伦布一样,扬茨到死都认为他登上的是新几内亚岛。

扬茨不知道的是,他与最后一只寻找南方大陆的西班牙探险队擦肩而过。葡萄牙船长佩德罗.费尔南德斯.德.基罗斯率领着两艘秘鲁探险船,在所罗门群岛、土阿莫土群岛、萨摩亚群岛那迷宫般的航道中四处奔跑,连续不断的兵变和毫无希望的航行让有着坚强意志的基罗斯船长都动摇了,他陷入了一种宗教的虚幻之中。

基罗斯完全放弃了导航,天晴以后,他命令升帆启航。

水手问他,“船长,我们往哪里航行?”

恍惚中的基罗斯只说了一句话,“随便船头摆向哪个方向,上帝肯定会告诉它哪个方向是对的。”

上帝把他带到新赫布里底群岛,这里有淡水河,有高耸的山峰,人人都在感谢神。以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的名义,基罗斯发布了一道神圣骑士令,所有他发现的地区直到极地,命名为“澳大利亚.德.埃斯皮里图.桑托。”澳大利亚得名于奥地利,腓力三世同时也是奥地利公爵。与荷兰的扬茨船长恰恰相反,基罗斯到死都认为他找到了南方大陆。神与他们两人都开了个小小的玩笑。

基罗斯的船队有2艘船,在新赫布里底群岛,旗舰卡皮塔纳号与唐迭戈.德普拉多.托瓦尔指挥的阿尔米兰塔号失散。阿尔米兰塔号在群岛中胡乱转悠了一阵,原计划沿新几内亚岛东部返航马尼拉。这时船上的领航员路易斯.韦斯.德.托雷斯,一个才华出众的葡萄牙航海家,神使鬼差地说了句,“我绕不过东角,我们只能沿着南岸向西走。”

西班牙人勇敢地驶进了荷兰人避开的海峡,托雷斯凭着高超的航海技能把阿尔米兰塔号带出了恐怖的岛礁群,进入阿拉弗拉海。

阿尔米兰塔号回到了马尼拉,托雷斯向马尼拉都督提交了航海报告,他在报告里丝毫没有提南方大陆,阿尔米兰塔号始终没搞明白他们究竟做了什么事。无心插柳柳成荫,托雷斯实际上解决了一桩困扰地理学数百年的公案,但当时没有人知道。历史上,重新发现南方大陆与新几内亚岛之间是一片海的荣誉将由英国人来攫取,光荣属于160年后严肃、细致而认真的詹姆斯库克船长。英国人没有贪功,他们依旧把南方大陆命名为澳大利亚,把分割澳洲与亚洲的海峡称为托雷斯海峡,尽管托雷斯本人没有意识到他航行的重要意义,但他依然用自己的名字为文明世界点亮了地图。

旗舰海姆斯凯克号艉楼,塔斯曼召集第一次探险队军官评议会,向全体军官介绍本次探险的计划,恩佐对荷兰人面临的局面有了通盘的了解。

威廉.扬茨的代夫根号趟开了卡奔塔利亚湾和阿拉弗拉海。

从欧洲来的东印度商船恩德拉赫特号被西风吹过头,抵达南方大陆的西海岸。商船当然不知道他们


状态提示:第61章 该死的托雷斯海峡--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