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这个天国不太平>855章 喀什噶尔的血战

喀什噶尔城墙之外,烟雾弥漫,枪炮声慢慢稀疏下去。罗琼树站在城西的主城楼上,手持望远镜看向远方逐渐退去的浩罕士兵,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敌兵退走,这次惨烈的进攻,终于又一次抵挡住了!

城墙下面,密密麻麻地一堆尸体。罗琼树下令让城楼上的手下将士抓紧时间休息,连续奋战了三个多月,身心俱惫,所有的将士,包括罗琼树自己,都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从年初开始,为数三万余众的浩罕兵,在大将赛义德*张格尔的率领下,疯狂地进攻喀什噶尔。

刚开始,罗琼树还派出七千步兵第五师将士布下防线,在徕宁城和耿公泉之间埋设一道壕沟和两道土墙进行防御。经过半个月的激战,浩罕兵死伤七千余人,第五师将士也战死战伤近千人,虽然第五师可谓大胜,但即便是以一换七,罗琼树也是心疼如刀绞。

自进入回疆二年多来,与境内驻扎的清兵激战数十次,但所有的战争加起来,伤亡总和也没超过五百人。可这不过半个月不到的战事,还是躲在防御工事后面进行防守,便死伤千人,这是何等的损失!当然,这也证明战事何等的惨烈。

而这时,浩罕兵的一队2万人的援兵又赶来了,头领更是让罗琼树恨得牙痒痒的那个阿古柏,罗琼树当即便想领兵死战将那阿古柏击毙,但一转头看见战死的那些兄弟,又冷静下来,他清楚,就算第五师将士再能征善战,手中的火器再精良,也绝对不能主动出击,那样不但会将整个第五师葬送在这回疆,而且还会将整个喀什噶尔一带全部输掉。

因此,罗琼树强忍心头怒火,主动领兵后撤,全部退入喀什噶尔城内,只留了一个营的步兵镇守徕宁城。

也幸好罗琼树领兵撤入喀什噶尔城。然而,让罗琼树最为后悔的,便是留守一个营的士兵在徕宁城。

这个徕宁城,位于喀什噶尔城的西北2里许,原本是满清乾隆年间在平定“大小和卓之乱”、统一了天山南北后,在喀什的畏兀儿贵族大和卓波罗尼都的堡垒废墟基础上,修筑了新城,命名为徕宁城,作为监视和统治喀什噶尔城的官署。

而统率这次浩罕主力的大将赛义德*张格尔,正是当初的大和卓波罗尼都的曾孙,对于驻守在他祖宅的讨虏军士兵,仇恨异常,直接命令上万的浩罕兵将城墙仅仅半里的徕宁城团团包围起来,疯狂地进攻。

浩罕兵都是类似白马教一般的信仰,完全不顾生死,反而认为战死是一种救赎和异常荣耀的事情,在他们不计代价,以一千多浩罕士兵的尸体的堆砌之下,终于攻破了徕宁城。无路可逃的徕宁城内三百多名讨虏军将士,在破城之时,还有二百多人,眼见逃回喀什噶尔城无望,便直接一头扎进徕宁城原满清参赞大臣衙署的后院进行殊死抵抗,抢占地形,直到疯狂的浩罕兵以人海战术四面进攻,强行将衙署后院院墙推倒,然而此时,院内仅存的百余名讨虏军将士将所有的火药堆放一起,将徕宁城内仅有的四门小炮和手中的击发滑膛枪全部炸毁,不让敌军缴获再去攻打友军。就这样,这一营讨虏军士兵全部战死,无一投降。不过,浩罕兵也付出了数倍的代价。

罗琼树在二里外的喀什噶尔城楼上,眼睁睁地看着徕宁城被攻破,心如刀割。他也想领着将士冲出城,击溃浩罕兵将那三百多名兄弟救出来,可理智告诉他不能这样做。就这样,这个粗壮的汉子,只能别过脸,将嘴唇都咬出了血,楞是没有哭出声来,直到徕宁城被攻破的那一刹那,他才狠狠地一拳头捶击在土墙上,猛地哭喊出来:“兄弟们,守好城,瞄准了打,要为战死的弟兄们报仇!”

接下来的二个多月,喀什噶尔城内的讨虏军将士,在罗琼树的率领下便犹如打了鸡血般,连轴转了起来。当初因为行军不便,步兵第五师并没有携带多少火炮,只有便于携带的12门小型野战炮,还因为一路攻打满清的驻点城堡损坏了3门,这下将剩余的9门小型野战炮全部置于四面城楼之上,朝城外攻城的浩罕兵不停轰击。而城墙上的八千多名,分成两班,不知疲倦地开枪射击,将弹药准确地倾泻到那些不要命攻城的浩罕兵身上。

愚蠢的赛义德*张格尔,亲自率领手下仅剩的不到一万七千的浩罕士兵,一拥而上,又想着人多势众地攻破喀什噶尔城,不过在三门野战炮的定点准确轰击下,赛义德*张格尔被当场炸死。一万七千的浩罕士兵,一万余名被只是辅助的阿古柏趁机收编,另外六千余名竟然自杀式进攻,不知疲倦地以最原始的云梯附蚁方式,手持弯刀和原始火绳枪攻打喀什噶尔城,被防守严密的第五师将士全部击杀在城墙之下。

而后,形势急转直下。剩下的战事全部由狡猾的阿古柏指挥,他意识到直接猛攻城池只是送死,便停止全面进攻,改为派少量浩罕日夜兵袭扰,让讨虏军无法休息。而后,他一边组织士兵四周抓捕畏兀儿百姓,一边将后面沙俄提供的攻城火炮运送过来。

在等待攻城火炮到位的这短时间,阴险凶狠的阿古柏直接下令将抓获的畏兀儿百姓为先头部队,分批进攻喀什噶尔城。罗琼树硬着心肠不管不顾,直接下令全部射杀。就这样,前前后后组织了十余批次的畏兀儿百姓和四周的布鲁特、浩罕等妇孺,向喀什噶尔城发起冲击,均被讨虏军将士射杀,前前后后持续近一个半月,多达


状态提示:855章 喀什噶尔的血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