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大亨万岁>第九百零四章 太极推手
喜宴》我大概看过四遍,每一遍自然会有新的发现,但不变的,是一路沉默的憋闷。全片里,唯一让我含着眼泪的部分,是高爸爸和on坐在海边,开口讲出了英语,于是我们知道。他其实是懂得英语的,也就是说,他原来是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

当你学业已成,工作稳定,任何一个父母所想的接下来的一步,都是结婚。但无奈的是。就像高妈妈的那句台词:“不跟别人做什么交代,那还结什么婚?”我们自出生一刻,便渐渐清楚,原来自己的生命并不是为了自己而诞生于这个世界的。我们为太多人而活,身心疲惫,却必须打破牙齿混血吞。

于是众多并不爱女人的男人,最终成家生子,过完余下的一生,那些之前的事,只有默默的锁在生锈的饼干盒里,一面舍不得扔掉,一面没胆子开启。

我在这里想说的,其实是《喜宴》所传递的另一种意义:那就是勇敢,坦然以及信任。片尾我们知道,高家父母各自都清楚了儿子是同性恋这个事实。只是一切都在说不清道不明的氛围里慢慢隐没在机场的通道里。让人感动的也在于此,他们的接受,来自于保护这个家庭。而正是由于这一点,我相信最后他们会理解这些生活在各种压力里,而又不断强迫自己压抑某种情感的孩子,那些痛苦的孩子。

世上存在着对你不离不弃,包容你的所有过错以及任性,而后仍然一如既往,甚至更多的爱你的人么?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你的父母。既然一切的出发点源于爱,那么幸福就是终点。孩子如果能够得到幸福,对这些已有白发的老人,将会是最大的慰藉。

我有两个朋友。他们已经交往了近七年。恋情发生在他们的大学,故事的开始是冬天。仍然是一起在教室里自习,在有月亮的晚上握着奶茶散步,一起考研,一起工作,一起生活。恋爱两年后,毅然决然在一个晚上,辗转于两家父母之间。之后一个人的被耳光扇出了鼻血,另一个被茶杯砸破了头。那天凌晨,他们走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泪流满面,而后又破涕为笑,在路边亲吻拥抱。后来其中一个人含着眼泪告诉我说,那是一生里最幸福的事情,也是一生里最轻松的时刻。

可是之后的过程确实也不轻松。双方的家长相互约见,决定要齐心合力铰断这出“畸形”的恋爱。又过了两年,除夕夜里,两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晚,包饺子。朋友的父亲笑着告诉他,自己有了两个儿子。

他对我说,其实他知道父母经历的心酸和压力。一些一辈子都想不到的事情居然戏剧性的发生在自己的家里,的确够让人措手不及。

“可他们爱我。”他说。

所以,仍然有这样的例子不是么?对于父母,为什么不能用信任取代愤恨,为什么不能用坦然的诚实取代摔门而去的自暴自弃呢。

只要爱存在。那么一个家,必定也不会因此而破裂。毕竟它的存在。就是为了爱而来的。

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男女之间尚且不能终老,何况在这个根本不用对彼此负责的圈子里。既然遇见了或者说会遇见一个对你不离不弃的人,有天大的理由也不能让一切自欺欺人的行径埋没对于生活和爱的追求。能够快乐并且健康的生活已属不易。何必用自己的一生作为赌注,试图去博取那些虚幻的并不可能的幻想呢?

你当然可以一遍一遍告诉自己说,我其实是可以结婚的,我其实是可以对父母对亲戚对那些所有的存在所谓“需要负责”的人有个交代的。那么,你大可找一个“心怡”的女人,同她永远“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而我,只想告诉自己说。勇敢的去爱。如果生命失去了这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由,那么,它也不能称其为生命了。自纽约大学电影系毕业后,李安在纽约整整“蛰伏”了六年。这六年是默默无闻的六年,是前景黯淡的六年,是内心苦闷的六年,但同时,也是韬光养晦的六年。这六年李安做了什么?李安自己说。他不是不能去片场工作,像很多人一样先接近电影,先养家糊口再一步步追求理想。但他认为编剧才是一个导演最重要的,所以,在看似“家庭妇男”生活的六年里,李安其实是在沉下心来锻炼内功。接下来,才会有六年后凭着《喜宴》、《推手》两个剧本在tw获得剧本大奖从而赢得执导机会的人生大转折。尽管如今的李安是彻底大红大紫了,不过在我看来,他的电影中最好看的,还是李安自己担当编剧的“父亲三部曲”,这是李安的人生情结,是从一个华人的血液里流淌出来的。

正是编剧能力。给了李安这个性情腼腆、甚至自己承认不擅长人际交往的人在电影圈里一飞冲天的机会。(说到这里,顺便提一下,娜斯的博客里有一篇文章分析像李安这样的导演在大陆的电影体制里是很难存活下来的,分析得很是在理。)然而,编剧能力的积弱乃至缺失,却是我在看国内许多电影时越发感觉强烈的一点。

当看完《无极》。字幕上打出编剧陈凯歌的名字时,我无语,继而想:也好,自己打自己耳光,片子烂也不能怪编剧了,因为这是陈凯歌“自己的儿子”。我不想对此片进行评论,我只觉得,陈导演赚钱心切,一心媚俗,以至将人民群众当白痴了。片中有几处颇现陈导“文学功底”的对白,但在这样一部片子里只觉得异常刺耳、搞笑。这是一部不能称其


状态提示:第九百零四章 太极推手--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