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仙侠修真>汉武挥鞭>第四百五十五章 尚书台阁

正朔大朝后,大汉皇帝颁下圣旨,于宫禁内设台阁,名尚书台,主掌仆射为尚书令。

秦时曾在少府设尚书之职,主殿中文书发布,仅为秩俸六百石的低级官员,与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称“六尚”。

皇帝刘彻新制尚书令则秩中二千石,位同九卿,仅次三公,既掌传宣诏命及密奏封事,亦将诸大夫从令辖制,主帝皇策问谋议。

刘彻因着历史教训,未授予尚书台甚么nbn,却又大幅提升其地位,组建内朝僚阁,使之与公府并举,以此监察及制衡三公九卿。

皇帝久居宫廷,对文武百官的了解仅止朝堂上的表现及奏章上的呈报,更不可能巨细靡遗的审视公府政务,群臣虽不太敢欺君,但若想将某些事隐瞒不报,压下部分奏章,却是不难的。

后世朝代之所以设中书令或尚书令,正是要让皇帝有批亲信幕僚作为耳目,使得皇帝能多些消息来源,不至被权臣蒙蔽双眼。

然也正因如此,历任中书令和尚书令的nbn又过重,每每凌驾公卿之上,反倒是其自身成了擅权乱政之人。

刘彻不会授予尚书台真正的实权,而会将之作为“内朝御史”,便如同朝堂上的诸御史没有行nn,却有监察权。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刘彻就要用尚书令来监察御史府,唯有建立起层层监督机制,才能不让皇帝耳目昏聩,被臣子蒙蔽。

否则日后若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此三公私下勾连,便可暗中把持朝局,进而逐步架空毫不知情的皇帝。

刘彻自身虽是不怕,然将来的继任者却未必能对付得了朝堂上的老狐狸们,譬如他那傻儿子小刘沐,若得继帝位,指不定要被朝臣们怎么忽悠。

史上的明朝皇帝为此最是伤神,朝臣靠不住,内阁也想揽权,那皇帝就只能弄出锦衣卫,又弄出东厂和西厂,大搞特务工作。

刘彻不想在大汉搞甚么特务黑机关,顶多让郎中令麾下的暗卫逐步转变成国安局的性质,维持政局稳定和保密防谍。

因而内朝台阁的建制尤为重要,既要用来监察和制衡公府,又不能让其凌驾于公府之上,故尚书台诸官不为朝官,询政不治政,奉书不制令。

除却替皇帝传宣的诏书,尚书台无权颁布任何政令,然却对公府文书拥有调阅权,以此对中央官署各府司进行监察,直接向皇帝汇报。

大汉群臣对皇帝陛下增设尚书台之事也没反对,因内朝诸官向来是皇帝僚属性质,且这尚书台没甚么实权,其属官也没进入朝堂参政,完全可凭皇帝自行决断。

况且尚书台属官的拔擢是不走朝官体系的,秩俸也由少府支应,丞相府和大农府也就没甚么理由过问。

正如少府乃皇帝私府,其属官的任用拔擢自成体系,尤是历任少府卿皆由少府陈氏世袭,这在其余府署皆是不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

又如作为帝皇幕僚的诸大夫,没甚么员额n,皇帝若是养得起,愿意养,那弄上千百个也无不可,近年告老致仕的诸多公卿可不就都挂了大夫的名头,不时跑太寿宫陪太上皇种花养鸟么?

群臣当然晓得尚书令乃天子近臣,地位高秩俸高,然那也不是人人能做的,故也没甚么觊觎之心,你想坐这位置,那也得皇帝陛下看得上不是?

尚书令,皇帝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没甚么可废话的。

首任尚书令的人选,自是由张骞出任。

按说南越国尚有不少事务要处理,张骞这南越国相是不宜调回长安的,然刘彻却存了私心,甚至不惜提早设立尚书台,为张骞量身定做了尚书令的官位。

毕竟张骞历任丞相长史,御史中丞,丞相司直,又外放南越国相,其官秩已然仅次九大卿,调任回京后若无法出任三公九卿,也就不好安置了,总不能拿着公卿的秩俸去公府再做辅官。

刘彻之所以如此大费周章,除却设立尚书台确有必要,也是为自家那傻儿子考虑。

小刘沐已虚年四岁,待得话能说流利,就要拜师开蒙。

皇子习蒙学,自要有年岁相仿的伴读,汉代贵胄子弟的蒙学可不单是识字,还有骑马弯弓等武课,习武时也要有武伴的。

刘彻通过自身审视和暗卫呈报,就为傻儿子挑了四大伴读。

张笃,张骞和阳信公主之子,虚年七岁刘典,太常卿刘买之子,梁王刘武之孙,虚年六岁李陵,建章校尉李当户之子,太尉李广之孙,虚年十一苏武,玄菟郡都尉苏建之子,虚年六岁。

四人中以李陵年岁最长,且为军武世家出身,承袭家风早早习武,故让其作为小刘沐的武伴最为合宜。

刀剑不长眼,若选个年岁太小的武伴,怕是会没甚么分寸,况且小刘沐体魄强健,又日日挥那大宝剑,且脾性凶狠剽悍,真发起狠来怕是没甚么同龄人能打得过他。

李陵那小家伙自幼跟着阿父李当户习武,走的是虎贲卫那种堂堂正正的路数,且是个身板壮实的憨货,与小刘沐练手应能从容应付。

刘典估摸是四人中最为早慧的,唯是有些孤傲,也正好用来磨磨小刘沐的性子,有张笃这小腹黑从旁缓颊,应是闹不出甚么乱子。

况且刘典和张笃皆是正经百的皇亲,小刘沐遗传了阿娇的重情重义,又被刘彻严加管教,对亲友就算会恼怒吼叫,却鲜少当真动手厮打。

顶多就是某些时候,着实被阿娇这不靠谱的母后彻底整崩溃


状态提示:第四百五十五章 尚书台阁--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