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明功>第191章 公主驾到

为了稳定难民的情绪,王敏特意挑选了一些主动向元廷献媚的人,成为了大家的头领,去管教和感化那些持怀疑和不满情绪的难民。

让汉人来管理汉人,这其实是最高明的手段,王敏颇有心计。

在一处较大的渡口,只见有十几艘大船,正安静地停靠在岸边,难民队伍全部走向江边,王敏示意众人登船。

“又要坐船,难道要顺流而下,去海里钓鱼吗?”

陈功不由在心里发问,这个王敏到底要搞什么把戏?

还真让陈功猜到了,王敏此番就是要去海边,她要去召见方国珍!

现在国内的局势日渐明朗,元政府统治全国的能力越来越弱,而朱元璋的实力却越来越强。

朱元璋先后干掉了实力强大的陈友谅和张士诚,把南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占领了,令元政府大为震怒且如坐针毡,想尽一切办法,都要阻止和消灭了他。

但是宰相脱脱已经被元顺帝革职流放了,朝中很难再有人可以组织起队伍,全力去抗击朱元璋。

王保保、王敏、木吒等人只好再次带领这支“特殊部队”,继续在暗中搞各种破坏,凡能以取得最后胜利为目标的方式,都是他们愿意采取行动去实现的。

此番前往方国珍处,就是王敏集团针对朱元璋,而想到的联合应敌之策,方国珍是元政府认命的浙江左丞,他没有理由不抵御朱元璋的叛军。

王敏被元朝委以重任,自从她失踪后又重返朝廷,令元顺帝大为惊喜,联合方国珍,解救被困的朝廷,希望全寄托在了这位女中豪杰的身上了。

江船扬起风帆顺流而下,站在船头的王敏,不禁热血沸腾起来。

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她支撑着,并慢慢托举起来,王敏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激动和兴奋……

应天城中。

刘伯温似乎没事可干了,征讨方国珍的军队已经出发,吴王并没有亲自前往,当然也没有让他去的意思。

刚刚被吴王认命为御史中丞,这一职务连副宰相都不如,但刘伯温并不在乎。

朱元璋觉得他还不够作宰相的能力,当然副宰相绰绰有余,但副职对刘伯温来说,更加不合适。

刘伯温做人太直接,太真实,这样的人是无法担当宰相一职的,一个简单而直白的人,其实给什么官职,都不适合。

但又不能不给刘伯温一个相对恰当的职位,想必这个御史中丞,就是最好不过的安慰奖吧。

好在朱元璋和他本人,都对这个所谓的官职不放在心上,两个人之间的默契,也并没有因此而受到任何影响。

老朱继续厚着脸皮,让刘先生为他建立新中国而出谋划策,实用主义远比高大上的头衔,来的让人舒坦受用。

也亏了遇到刘伯温这样的“傻货”,甘愿为朱元璋奉献一切,而从不计较回报,世间再没有第二个人如他所为。

刘伯温当然是独一无二的~

他在继续为吴王谋划着未来,应天城里的文臣,也都在加紧起草各种规章制度,帝王之业已经勾勒出了一片蓝图……

浙东庆元城内。

方国珍享用完早餐,正惬意地品着香茗,心中琢磨着今日如何出海营生。

他身材高大,面色黝黑,体白如瓠,力赛奔马,世代以行船海上贩盐为业,兄弟五人,均以此为生。

多年的打拼,让方国珍积聚了大量的财富,并聚集了十几万人的军队,在浙东一带迅速成为了老大。

此人勇猛异常,常常身先士卒,但为人又反复无常,很善于见风使舵。

曾经反元、抗元,后来又替元廷出兵打张士诚,捞了个不错的官衔,对他来说,已经可以光宗耀祖了。

但方国珍也在观察形势的变化,他知道朱元璋的势力已经做大,自己的实力远在其之下,不敢与朱军为敌,只能伺机与朱元璋交好。

一方面与元朝阴奉阳违,一方面又与老朱若即若离,这是方国珍乱世求生的高明之举。

在夹缝中生存,实在不易啊!

有两支队伍都在向庆元城挺进,常遇春、张无忌率军走的是陆路,而王敏、鸠摩罗带领流民行进在水路之上。

王敏使用了快船,三日后已经到达了庆元城外,而常遇春的行军速度,远不及轻装上阵的乞丐队伍。

看到城外聚集了一群衣衫不整、形象极度混乱的人们,方国珍感到十分诧异,急忙调动人马加强了城防的守护。

“大王,有朝廷的文书!”

侍卫匆忙走进王府,将一封公文信件呈给了方国珍。

“啊,原来是公主殿下到了,快快有请!”

方国珍阅完来函,脸色骤变,急忙命人打开城门,迎接王敏一行入城。

庆元城里的百姓各个面露惊异之色,走在队伍前面的人倒还看的过去,后面怎么跟了这么多乞丐啊?

“这些难道就是蒙古人吗?他们的生活不是很富足吗?如何是这幅模样?”

老百姓唏嘘不已,把陈功等人当成了从北方来的蒙古人,不断摇着头,发出了阵阵耻笑。

看来这些远道而来的蒙古人,还不如我们这些南人活的滋润~

王敏趾高气昂地进入庆元城,在她眼里这里依然是元帝国的版图,老百姓都是她们的子民,只是这身后带的人马,确实有点掉价。

“不知公主殿下大驾光临,小王有失远迎,还望公主恕罪!”

方国珍在王府中行参拜之礼,王敏高坐在大堂之上,一


状态提示:第191章 公主驾到--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