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第319章陪都长安
p>开始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

高祖七年又建造了未央宫,同年由洛阳城迁都至此,此后经过几代人的扩建,规模越来越宏伟。

在西汉二百余年的历史里,长安一直是大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自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商道,长安城成为连接欧亚的桥梁、“丝绸之路”的起点,繁盛一时。

全盛时期如汉平帝元始二年时,城中有8.8万户,24.6万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

当时的面积约36平方公里,大约是同时期罗马城的四倍。长安城有12座城门和8条主要街道,最长的街道长5500米。

城内的宫殿、贵族宅第、官署和宗庙等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

宫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和明光宫等。

其中未央宫从汉惠帝开始,成为皇帝的居住和处理朝政之处,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宫殿之一。

居民区分布在城北,划分为160个“闾里“,市场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称为“长安九市”。

在城西有面积广大的上林苑,苑内主要有昆明池、建章宫等。在城南有一组王莽时期建造的礼制建筑,称为王莽九庙。

汉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区、工商业区和宫殿区集中在一座城市里,后世的都城都沿用了这一构建体系统。

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东汉建立后,历代皇帝还常常前往长安祭祀宗庙。

到了顺帝时期,终于在洛阳郊外修建了宗庙,此后便不再需要来长安祭祀了。

除了西都外,其实东汉还有一个陪都——南都南阳,时人又称“陪京”。

南阳又凭什么成为陪都呢,那是因为光武帝刘秀生于南阳,所以南阳是“帝乡”。

说起两汉都城,是古代中国都城制度中“两京制”的代表,进一步说是东西控制型“两京制”的代表。

所谓的“两京制”,就是设一首都一陪都,是古代中国都城制度的主体。

其制度实始于先秦三代时的周朝,周前期都城设镐京,后选址夏人的根据地——伊水、洛水一带,建陪都洛邑。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正式设洛阳为都城,改为“成周”城。

在“楚汉相争”中,汉王刘邦打败了项羽,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初都洛阳。

但不久,刘邦就改变了想法,将洛阳定为陪都,而设长安都首都。

原来当年五月,称帝后的刘邦在都城洛阳的南宫,设宴款待跟他征战东西的文臣武将。

期间建信侯刘敬建言,都城的首选应该是长安。

刘邦当时半信半疑,此即《汉书·张良传》里所说的“上疑之”。

因为刘邦的属下大多数都是今苏北一带人,便建议立都洛阳,认为“其固足可恃也”,实际还有洛阳离苏北老家近的心照不宣想法。

深为刘邦青睐,有“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的第一谋巨张良,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

张良认为,都城应建在关中平原上的长安,理由就八个字“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刘邦认为张良说的很有道理,正合心意,遂接受了张良的建议,不久正式定都长安,开基肇始。

即使公元8年王莽篡位,建立短命的“新朝”,也未能更改长安的首都地位。

仅将名字上作了变化,易“长安”为“常安”,称为“西都”,同时仍设洛阳为陪都,称为“东都”。

王莽在始建国四年的诏书中,是这样为首都和陪都作定义的:“京畿连体,各有采用”。

然而风水轮流转,千年陪都洛阳,在建武元年迎来了好运,转正为东汉的首都。

这一年冬十月,刘秀与王莽的更始政权公开决裂,在鄗登基称帝,为表正统和刘氏重兴,仍以“汉”为其国号。

刘秀定都洛阳,封为“东都”,同时设长安为陪都,称为“西京”。

刘邦设首都于长安,而立陪都洛阳,刘秀却反其道而行之,设都首都于洛阳,而将长安定为陪都。

看似都城互换,实际不那么简单,这是周武王实施的东进战略,在东汉的继续,更确切点说,这是时局和经济发展的选择。

刘邦选择都长安而陪洛阳,是顺应时势。

当时秦朝的旧势力并未根本上消失,都城设在长安,有利于控制秦朝旧势力,有利于稳定国势,传统的堪舆术上,称这是“压王气,镇龙脉”。

而刘秀选择都洛阳而陪长安,同样正确。

长安乃刘姓汉朝开基肇始之都,不忘旧都即不忘本,这在古代讲究正统的环境下,是相当重要的,可以更广泛的赢得民心。

王莽之新朝之所以失败,跟他不是正统,而是通过政变夺权有莫大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关中的物产资源已不能够支撑长安作为首都的消费。

以谷物来说,当时各供长安各政府部门的粮食,主要从洛阳所在的关东地区漕运进来。

据《史记·平准书》记载,由于人口膨胀,军用开支加大,加上贵族高消费,长安对谷物的需求量大增,从每年的几十万石,暴增至六百万石。

武帝时,只好开凿长安与黄河之间的渠道,增大漕运能力,加强首都与


状态提示:第319章陪都长安--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