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仙侠修真>青衫无墨>第十六章 静轮天宫

在平城东南,有一五层高的道坛,此坛名为“玄都坛”,乃太武帝拓跋焘下令所建,住道士一百二十人,朝廷供给衣食。道坛内有高台高耸入云、直冲天际,高台匾额上写着“静轮天宫”四字,此高台为天师道道场,寇谦之所议建,乃是在继承和发展先秦以来神仙观念的基础上,结合汉武帝柏梁之流的建筑理念加以创制而成的。

《水经注》有载:“水左有大道坛庙,始光二年,少室道士寇谦之所议建也。兼诸岳庙碑,亦多所署立,其庙阶三成,四周栏槛上阶之上,以木为圆基,令互相枝梧,以版砌其上,栏陛承阿上圆,制如明堂,而专室四户,室内有神坐,坐右列玉磬,皇舆亲降,受箓灵坛,号曰天师,宣扬道式,暂重当时。坛之东北,旧有静轮宫,魏神四年造,抑亦柏梁之流也。台榭高广,超出云间,欲令上延霄客,下绝嚣浮。太平真君十一年,又毁之。”

道家源于先秦黄老道家,追求道法自然,反对崇拜、物化偶像,道教建筑多简易朴素,以中式院落为格局,以木构为主体,譬如楼观派的草楼观,与外来佛寺相比,明显有本土内涵。静轮天宫则与这一风格迥然不同,是北天师道教改革中推行偶像化崇拜的一个体现,与道家思想背道而驰。

玄都坛上,一位身形消瘦、衣着邋遢、腰佩长剑的少年缓缓走过,只见其双眼空洞无神,脚步虚浮无力,犹如一个行将就木的老者。此少年名为何言之,乃天师道弟子,不过其很少待在玄都坛,而是一直以游侠的身份在江湖上走动,江湖上听闻其威名者比比皆是,却无人知道其是天师道弟子。

在其对面,一位少女走来,那名少女十六七岁模样,身着浅蓝色深衣,但比普通深衣更加修身简形,衣衫一角绣着两朵梅花,更添几分傲骨,其容貌秀雅绝伦,美目流盼,娇肤胜雪,给人以非尘世中人之感。

此少女名为水之湄,同样为天师道弟子,她同样并未住在玄都坛,而是在平城的羽衣坊。今日来到玄都坛,乃是听闻何言之从外地回来,故而特地来此,以期见面。

何言之行事极为低调,他与水之湄均是自小在天师道长大,但水之湄知道他,也是在两年前。当时天师教中年轻一辈举行了一场比试,比试分为琴棋书画诗茶玉剑医易十局。此举有违老子之言:“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但年轻人争强好胜也是人之常情,寇谦之并未阻拦。

何言之对此事一向不感兴趣,但几个好事者生拉硬拽将其拉了过去,结果其十局均为第二名,大家均将注意力放在了连得六局头筹的李皎,没有注意到一个头筹也未拔得的何言之。只有两个人注意到了他,一人是寇谦之,另一人则是水之湄。

水之湄知道,要想在十局比试中均得第二名,需要对比试有绝对的掌控。更为难得的是,当时比赛有众多在坤道弟子在场,就算是再低调的男子,在女子面前,总会刻意显露自己的才能,以期得到女子的关注,更何况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而何言之却克制住内心深处的男性本能,可见其心志之坚韧,远超常人。

也正是从那时起,水之湄开始外关注,每当何言之返回玄都坛,水之湄都会前往,故意与其巧遇,并与之交谈。何言之并未注意到水之湄的故意,每次与其交谈两句,便即离开。若是寻常女子,遇到此种情况,自是及早放弃,而水之湄对何言之的悠悠之情却不减反增。

水之湄走到何言之面前,道:“何师兄,师父命你回来,是否是有任务要交代给你?”

何言之道:“是……是的。”

他说话有些口吃,其中缘由,还要从其幼时说起。何言之本名为何言,其父乃是一个极为自卑之人,过度的自卑导致了其过度的自以为是,而除了自以为是之外,他还刚愎自用、性情乖戾,对外人和颜悦色,却不容自己家人对自己有半分抵触。何言之乃是左撇子,这并不是坏事,毕竟左撇子有富于形象思维、反应敏锐、节奏感强、平衡能力好等优势,但他父亲认为这样太过丢人,强逼他改正。

而何言也是一个极为倔强之人,不肯屈服于父亲的愚蠢,其父因此常常对其拳打脚踢,后来有一次在外受了气,将怒气发泄到何言之身上,结果下手过重,将其左手打残。只有八岁的何言对父亲彻底失望,便离家出走,后在饥寒交迫、即将饿死之际,被寇谦之救起。经寇谦之好言相劝,何言返回家中,却发现原本的村庄被猛虎帮屠戮,家人全部死于非命。

寇谦之便将其带到了天师教中,,更名为何言之,自此他便在天师教中学文习武。他左手的伤势被寇谦之治好,平日起居没有大碍,但用左手使剑之时,往往会感觉到筋络隐隐生疼,手臂微微发颤,倘若速度变快,长剑便直接脱手,故而只能改为右手使剑。左撇子强行调整为右撇子,会变得情绪急躁,并容易产生语言中枢功能紊乱,出现口吃等障碍。何言之用道家的太上逸神诀克制住了自己情绪急躁的缺点,但他生性孤僻,不愿与外人交谈,便一直未理会自己口吃的毛病。

水之湄见何言之口吃,便劝道:“何师兄,你说话有些口吃,为何不训练一下,以期改观?”

何言之道:“没……没必要。”

水之湄道:“为何没必要?”

何言之道:“不……不为何。”

水之湄颇为尴尬,便道:“师父应该已经


状态提示:第十六章 静轮天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