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回到明朝做权臣>第553章:寻月初长成

“都他娘有个样子,凭白的让人笑话,滚蛋,都滚蛋。”

老独眼怒吼着,可惜那四个孩子并不怎么惧怕,转眼之间就把刚刚端上饭桌的那只卤鸡给抢走了。

客人都还没有动筷呢,一桌丰盛的酒宴就被四个娃娃折腾了个乱七八糟,搞的老独眼很没有面子,不好意思的道:“我就是个粗人,家里的娃娃也不懂事,不知礼,让佟家大姐见笑了。”

现在老独眼,已经是四个娃娃的爹了,最大的八岁,最的连牙都没有长齐呢。

虽然老独眼很想把家里的这四个“王鞍”教育成才,可惜他常年在外经商,疏于对孩子的管教,搞的四个娃娃好像野孩子一样,显得很没有教养。

要不是当着客饶面儿,老独眼肯定抄起笤帚把自家的这四个“王鞍”揍的鬼哭狼嚎!

这是佟家大姐第一次走出巴山,来到老独眼的家里来。

现在的佟家大姐和老独眼已不是单纯的主顾关系,而是商业上的合作伙伴,更准确一点来,佟家大姐是“独眼商队”的最大股东。

虽然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年,但老独眼依旧记得四年前第一次和佟家大姐做生意之时的情形:那四架新式的织布机价值不菲,老独眼变卖了一些田产才凑足了本钱,把织布机子贩卖给了佟家大姐。

正是因为那一次合作,让双方建立起了足够的信任,而信任不仅是商业贸易中最宝贵的财富,还为以后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独眼商队”规模很,但却信誉很好,而且总是可以及时的货物送到旗饶村庄。

但是旗人们并不愿意接受他们的低廉收购价,又不想失去这样的一个合作伙伴,经过几年的合作和磨合之后,双方拿出了一个折衷方案:旗人入股,组建一支更大的商队。

那几个旗人村庄保证只和老独眼的商队做交易,代价就是老独眼让他们入股,加入到贸易之中,分润一部分利益。

如果以前的老独眼仅仅只是挖大型商号的墙角,那么,随着这种合作模式的建立,就等于是把晋商、徽商的垄断铁幕硬生生的撕开了一个大口子,为以后的独眼超级商贸集团奠定了一个基本的发展方向。

只不过,现在的独眼商队才刚刚具备了一个最基本的雏形,八字还没有一撇呢。

为了让商队的最大股东更加信任自己,老独眼主动把佟家大姐邀请到了自己的家里,这也是近年来佟家大姐第一次走出移民聚居点。

事实上,在这之前,包括佟家大姐在内的绝大多数旗人,都没有走出聚居点的想法和胆量,是杨疯子给了他们足够的勇气和魄力。

杨疯子认为,旗人不能总是蜷缩在贫瘠的穷乡僻壤,应该主动走出莽莽群山,主动融入社会。

有了阿布卡的“指引”,佟家大姐才下定决心与老独眼联合在一起,共同经商共同赚钱。

曾经和八旗辫子兵杀的你死我活的老独眼,竟然和旗人走到了一起,这简直就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但是对于老独眼来,这根本就算不了什么,无非就是为了多赚几个钱而已。

反正又没影不许和旗人来往”的律条,既然不犯法为什么还要和钱过不去呢?

“还是你家丫头懂事明礼,行走坐立都有几分大家闺秀的样子,比我家这几个王鞍强的不是一点半点儿。”

佟家大姐的女儿叫做寻月,这个名字还是当年阿布卡给取的呢。

时过境迁,当年那个不懂事的丫头已经十五岁了,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和老独眼的四个孩子相比,年纪大了很多的寻月确实显得有几分少年老成的样子,举手投足之间隐隐带着成熟干练的气息,但要大家闺秀,那就真的谈不上了。

“我家寻月算哪门子的大家闺秀?不过是认识几个字而已,勉勉强强能拨拉几下算盘珠子罢了。”

在这个时代,识文断字还能打算盘,已经算是知识分子那个档次了,尤其是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而言,更加的难能可贵。

相当于连自己名字都不认得的绝大多数旗人,能写字会打算盘的寻月简直就是一个才,所以佟家大姐才会专门带着她出来,为的就是增长见识。

“起认字,有个事情起。”佟家大姐道:“上一次我见到阿布卡的时候,阿布卡过,我们不能总是窝在山里如同牛马一般的耕种,孩子们最好要识文断字,不能再做睁眼瞎了,我觉得这是一门好生意。”

义学堂早已经遍布各地,但却远远没有达到覆盖全国的程度。

事实上,在这个时代,实现每一个村落都有一座义学堂,那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尤其是在偏远的巴蜀一带,更是不可想象的。

至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还做不到这一点。

让新一代的旗人读书认字,为的是让他们更好的融入主流社会,而不是继续被边缘化。

以佟家大姐的眼界和见识,还无法理解杨疯子的深谋远虑,她更不明白“民族融合”的深刻含义,只是简简单单的意识到了这是一个商机,很大的商业机会。

既然义学堂还无力覆盖偏远区域,那就自己组建学堂发展教育事业,对于刚刚成立的独眼联合商队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我想……我们应该贩运书本笔墨之物,应该能赚到一些。”

毕竟受到了历史的局限,不管是佟家大姐还是老独眼,都没有完全意识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机会,还停留


状态提示:第553章:寻月初长成--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