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猎杀1894>第151章 安置;财路

10月21日,也就是维新失败的一月后,于寒接见了章继真、谭复生等人。

章继真和刘裴邨倒罢了,没怎么限制自由,谭复生、林暾谷五人可被整整软禁了一个月。

这一月里只做两件事:看书,写读后感,可以说是种隐形的洗脑方式,说几人大彻大悟有点夸张,但思想转弯是没问题的。

于寒也没多说什么,只是给了他们几份报纸,又问起几人的打算。

报纸上赫然登载着几人的海捕公告,连章继真都榜上有名,看来于寒的谨慎是对的。

也就是说,他们一旦入关,就面临着牢狱之灾、杀身之祸。

俗话说,慷慨成仁易,从容就义难。在当时的绝境之下,他们大多不畏刀兵加身,但脱险之后冷静下来,尤其是思想发生点转弯后,再让他们自投罗网?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会重新、慎重考虑的。

刘裴邨已近不惑之年,家小也被特一连带了过来,他几乎没有犹豫就表示听从安排。

这是个恪守本职的官吏,又在刑部任职十余年,刚好东辽省司法机构还未设立,于寒便提议让他负责构建。

章继真奉行实业救国、实业强国,于寒提议其主管经济和农业、轻工业。

谭复生等五人则被任命为教育专员、副专员,负责招聘教师,在锦州、营口、海城、辽阳等十几个市以及下辖县、镇、村创办小学,之后再以镇为单位创办初中。

一个省需要多少所小学?这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幸好谭复生在东辽省考察一一年多,哪里需要建校,心里大致有了谱。

任务量太大,那就按部就班、慢慢来,能招多少人,就建多少学校,总有完成的时候。

对于这个任命,五人非常满意,传道授业向来都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何况他们成了东辽省教育事业的奠基人?

几个人中,于寒最看重的是章继真,但最同情的则是刘裴邨。

刘裴邨的发妻张氏一共为丈夫生养了九个子女,除了在蜀省老家的长女外,在京城的四子四女都被带了过来。

刘裴邨为官期间两袖清风、甘守清贫,“一布袍服十年不易”,孩子也“敝衣破裤,若乞人子”。

在这种情况下,张氏也始终与丈夫一起清廉持家,因为长期劳累再加上营养不良,不到四旬看着像个风烛残年的老妪。

于寒了解这一家子的艰辛,征求刘裴邨的意见后,在制衣厂给张氏安排了个轻松的工作,八个子女中,年长的安排岗前培训,之后安置在纺织厂、蔗糖厂、制衣厂等轻工厂;年幼的则在海城上学。

这下彻底解决了刘裴邨的生活困难,否则,以他一个人的收入,养活一大家子十分吃力。

除了刘裴邨,林暾谷也需要安抚一下。他的妻子沈孟雅是名臣沈葆祯的孙女,还是林则徐的曾外孙女,性格温婉、能辞善赋,与林暾谷感情非常好。

原历史上林遇难之后,沈氏写过一副挽联,表达心志:“伊何人?我何人?全凭六礼结成,惹得今朝烦恼;生不见,死不见,但愿三生有幸,再结来世姻缘。”

遂多次服毒殉情,终於庚子年四月香消玉殒。

征求了林暾谷的意见后,于寒抽调特种团、女子护卫队、及情报处人员以林暾谷的书信及随身信物为凭,沿水路前往江南,将沈氏接到海城。灵魂导游

税收上倒可以做点文章,就是针对入境商品征收关税。营口属于保税区,但进入东辽省的可不止营口一处啊。

章继真提议的开设码头正好解决了一个问题,比如在金州湾、大连湾各设一个码头,再开通到京津及鲁、苏、浙等地的航线,就成了新的商埠,还开辟了新市场,舰队刚好可以护航。

暂缓轻工业承包也是个好点子,于寒赞同之余,感觉自己步子迈得太大了;

扩大生产规模及市场没毛病,通过;

讨论到最后,除了煤、铁直接出售、削减军费开支外,其余都采纳了。

讨论完后,大家目光又聚焦在于寒身上,原因很简单,扩大规模、增设码头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吃财政肯定够呛,但于寒可是土豪,应该说是神豪,谁都弄不清他到底有多少身家。

于寒没好气地说道:“我出钱可以,只是不能就这么给,我也得过日子不是?这样吧,我把钱存到银行,谁牵头,谁去贷款得了。银行贷不贷,那就和我没关系了,你们找叶行长吧。

话说到前头,他需要的抵押、报告、证明、计划书什么的都老老实实提交,要是他不点头,找我说情也没用。”

原以为众人会面泛鄙夷,没想到都是阴谋得逞的表情。

卫修齐问道:“老板,你存多少?”

于寒一翻白眼:“过几天去问叶行长吧,只要他让你查。”

叶有诚马上表态:“老板放心,为客户保密是银行的职责!”

“哈哈!”

……

前期所有轻工业都承包出去了,章继真最近提到的那些项目还没传开,这些就是东辽省的钱袋子了。

于寒的银子在银行转了一圈后,一部分流转出来,金洲湾、大连湾货运码头建设了,新工厂也开始破土动工。

由于以前的先例,许多商人纷纷前来询问,试图承包一二,或干脆从投资开始就大包大揽。

但这次却没能如愿,于是又退而求其次,想取得代理权。

这个可以有,还省了东辽省开通商路,一手赚货款,一手赚


状态提示:第151章 安置;财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