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汉帝国风云录>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三章 狂风暴雨 第二十九节
p>李肃跳下马车,长矛飞舞,接连挑起数具压在董卓身上的尸体。

西凉兵疯狂搏杀,呼号而上,马车旁立刻堆满了更多的尸体。

吕布、李肃、秦谊抵挡不住,连连倒退。

羽林军士卒蜂拥而上,奋勇击杀。

“董卓死了……”如雷般的吼声,欢呼声响彻了未央宫上空。

下午,太尉杨彪、司徒王允、司空淳于嘉、尚书令士孙瑞等大臣进宫觐见天子。

天子非常恐惧,一言不发,任由诸位大臣们操办一切。大臣们若征询他的意见,他就点头,不敢有半句说词。

王允举荐太尉杨彪参隶尚书事,主掌国事。今日大汉有五公,太师董卓被诛,太傅刘虞远在幽州,朝中三公以太尉为首,当然应该由杨彪主掌国事。

杨彪当即请辞。此次之所以能成功诛杀叛逆董卓,司徒王允当居首功。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他数年来的精心筹划。杨彪和淳于嘉等大臣一致举荐王允主掌国事。

天子随即下旨,以司徒王允参隶尚书事,主掌国事。

王允奏请天子,立即把董卓犯有十大重罪,已经伏诛的消息诏告天下,并下旨捉拿董卓的宗族门生故吏,所抓捕者,一律诛杀三族,抄没家财。

关中三辅的扶风、冯翊两郡早已被王允控制,京兆尹的大部分县吏也是王允的人,所以王允奏请天子,尽快任命一个新的京兆尹,以安抚京兆各地。

王允同时还表奏了诸多急待处理的国事,比如立即急诏各地州郡上表呈述,废除小钱重新使用五铢钱等等,天子一一准奏。

在王允等大臣准备告退的时候,天子犹豫了半天,还是忍不住胆战心惊地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既然董卓已经死了,那就把他埋了,不要挫骨扬灰了。

王允非常激动,断然拒绝,“董卓罪恶滔天,罄竹难书。挫骨扬灰,已经很便宜他了。”

天子面色苍白,低头颤抖。

董卓的尸体被剁成碎块,焚烧成灰,撒于驰道。董氏宗族子弟被杀一净,葬于乱坟岗。董卓的诸多亲信故吏被全家抄斩,丧命者多达五千多人。

在皇甫嵩、吕布等人的极力劝阻下,王允退了一步,没有把北军数十名军吏的家眷关进大牢,而是暂时监禁了起来。

第二天朝议,王允奏请天子下旨,要求牛辅、李傕、郭汜、王方、贾诩等北军将领立即回京述职,如若迟迟不归,则以谋反论处,诛杀九族。

朝中大臣们很吃惊,纷纷劝阻王允。

这道圣旨送过去,牛辅等人自知必死,肯定要叛乱,要带着大军杀进关中。此刻关中只有吕布的两千兵,皇甫鸿的两千兵,李肃的一千羽林军,即使加上皇甫嵩请来相助的三千羌骑,扶风和冯翊两郡的六千郡国兵,整个关中也不过只有一万四千人,根本不是叛逆的对手。

“大人,我们坚决同意诛杀董卓旧将,但此事必须从长计议,不能操之过急。”司空淳于嘉劝道,“大人急于重振社稷,安定天下的心情,我们非常理解。但前提是,我们要先稳定关中,要把牛辅等人的军队控制到手,然后才能杀他们。关中无论如何不能再起战火了。”

皇甫嵩非常生气,脸色铁青,一言不发。

吕布担心牛辅率军杀进关中,长安难保,也出言相劝。

长安兵变,双方大约有四万三千军队参予其中,损失非常惊人。

董卓一方有他的三千铁骑和一千虎贲,有左将军董旻的三千人,虎贲中郎将董越的五千人,护羌校尉董安的三千人,中军校尉董璜的两千人,武猛校尉董徽的三千人,京兆尹董邦的三千郡国兵。这两万三千人中,护羌校尉部的三千人马后来跟了吕布。镐城北军大营一战最后也只有三千俘虏,其余一万七千人全部战死。

朝廷这一方有皇甫嵩临时拼凑的一千私兵,向羌胡诸部借的三千铁骑,司隶校尉黄琬的一千人,城门校尉王欣的八百人,左中郎将刘范和骑都尉李肃的三千羽林、虎贲军,中郎将吕布的九千人(包括护羌校尉部的三千人马),中郎将皇甫鸿的五千人。虽然扶风郡王宏和冯翊郡宋翼各有三千郡国兵,但他们为了确保兵变成功后三辅能够迅速稳定下来,都没有参战。因此只有二万三千人先后在各个战场上誓死奋战,最后损失了大约一万四千人,折损一半多。

此役双方损兵折将三万一千人,关中元气大伤,长安不堪一击。

此时除了赦免北军诸将外,别无它途,请大人三思啊。

王允不为所动,固执己见。

“我就是要逼反牛辅。”

皇甫嵩实在忍不住了,他指着王允说道,“司徒大人所倚仗的无非是鲍鸿和段煨的军队。但他们挡得住牛辅吗?”

众臣猛然醒悟。这圣旨中没有提到段煨和鲍鸿的名宇,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看样子,这两人就象吕布一样,也早被王允秘密说服了。

司徒大人竟然还有伏兵。王允步步施计,算无遗策,如果董卓不死,那当真是老天无眼了。

王允从容笑道:“段煨大人原是北军将领,虽然他和董卓年轻时都曾在段颎帐下效力,但他不是董卓的亲信,也不是董卓的旧部,他只听命于天子和朝廷。至于鲍鸿大人,诸位应该更清楚了。当年我任豫州刺史的时候,他是我的手下,我们曾一起率军攻杀黄巾军,也算是生死之交了。”

王允看看诸位大臣,继续说道:“天子密诏我早在新年时,就已经交给了鲍


状态提示: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三章 狂风暴雨 第二十九节--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