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狼行三国>第九百八十四章 大敌当前

长江北岸的一战,张飞对燕军的战力有了重新的认识,不但无当飞军无法与龙骧军士卒相比,恐怕就算二哥麾下丹阳兵与大哥亲兵白耳亦难占到他们的上风,燕军操练精良,装备齐全,实战经验丰富,当是他们所遇之中最为强大的敌手!在谋划此战之时大哥与军师已然对其战力做了很高的估计可从眼前的实战看来,这个估计还显稍低。

燕人张飞从不是妄自菲薄之人,即使面对强大的燕军也不能让他心中的斗志与信心有丝毫的降低,不过此战除了突袭敌军在建的水寨之外,了解对方真正战力亦是主要的目的,毕竟刘备几乎从未与刘毅正式为敌,与战阵之上交手的经验也少的可怜!不管燕军的强劲如何为天下所知,可不亲身体会将永远无法有深刻的认知。身为大将,对于敌军战力的评估张飞自然要十分中肯,任何的偏离都对今后不利。好在他所面对的还是燕军王牌龙骧军,若皆是如此则要更为可怕。

燕军的战力出乎了孔明等人的预计,并非说他们见识不为广博,实是刘毅的很多建军理念与手段已然超出了这个时代的范畴,士卒们得以更新的不仅仅是更加有力的装备,在思想方面亦是领先于这个时代!不过扬州在此次突袭之中所展现出的决绝亦是超出了对方的预计,至少几大名将尽数出动用于这样的突袭是臧霸始料未及的,张飞、黄忠已经皆现身于此,扬州军第一名将关羽关云长恐也不会远矣。

关羽统帅六千丹阳精兵出弋阳小道之时正是张飞与臧霸率军战的难分难解之刻,他并没有如同三弟一般遭遇臧霸率军的正面堵截,可出小道不到三里,燕军骑军的突袭已是不期而至。此处的地形较之江边要更加开阔许多,很是利于骑军的奔袭,不过此时已是晚间,想要列阵冲击可能性极小,敌军所为乃是骑射之数,他们阵型分散往来奔走将一蓬蓬的箭雨不断洒向扬州军中,猝不及防之下便是丹阳精锐亦有片刻的慌乱,百余名士卒中了对方的箭矢亡者伤者皆有之。

“灭掉火把?火把,平儿,你往左翼包抄敌军,定要急速为之,仲业汝在中军坐镇,某亲自往右翼而去,夜色之中敌骑奔行之速难以发挥,一旦其两翼被我逼退汝再挥军而进!”关羽此来对燕军侦骑的打击是作为第一要事来安排的,突袭的精髓就在出敌不意,倘若让其先有防范这突然性便要失色很多,在他看来麾下士卒是出色的完成了这个任务的,虽说燕军侦骑的警觉性及单兵素质都很高却也未能逃过捕杀。

即使在此时遭到对方反突击之时他对自己的判断也没有丝毫的怀疑,虽然不知对方是如何知晓自己率军前来,可从所来敌军乃是骑军且人数并不众多的情况中他已然能够推断对方也就是之前一刻才判断出自己走弋阳小道前来奔袭的。否则在夜色之中与此处埋伏自己的就绝不会是骑军,当是龙骧军的精锐步卒了!而对方的箭矢只是刚刚射出一轮,关羽立刻便做出了反应,其应对速度亦是迅捷之至。

刘备与诸葛亮心中都是深知论整体实力扬州军是无法与燕军相比的,即使刘毅倾力于汉中与兖州二处之时剩下单独徐州的兵力也不在己方之下,如此在局部集中最大的力量对其加以突袭就成了首战最好的方略,盖因其危险性可以降到最低,成则大震扬州士气,即或不成在自保的前提下进一步了解对方的战力便可说是大有收获。因此此战之中不光关羽张飞黄忠三大名将齐至,文聘关平等亦在其列。

“好个关云长,难怪父亲如此推崇与他,果然名不虚传,大个子给我压阵,今日便要去会会此人,看他的武艺究竟有何独到之处竟能位列我三叔之上!”利用涙无痕远超常人的敏锐感觉,刘信先行一步掌握到了关羽步卒前来的动静,亦提前进行了安排布置,不过正如云长判断的那般,留给刘信安排的时间实在太少,很难周全详尽。

骑射固然是骑兵对付步卒的有效战法,可没有数年苦功是难以掌握这种高难度的战法的,便是龙骧军骑兵营中精通此术之人也不过数百,更不用说还要在黑夜之中对敌展开攻击,能够杀伤对方百人已然足够说明骑兵营的战力了,再想有所作为之时敌军的应对却是瞬间便到,关羽在战场之上老练沉稳,指挥起麾下丹阳精兵来亦如臂使指。

徐州丹阳一地在汉末便是最为出名的出产枪兵精卒之处,当年诸侯讨董之时曹操与刘毅曾经对各路诸侯麾下士卒有过一番深入的评论,除了他们二人之外能够称得上大汉精锐的便只有袁绍袁术以及孙坚麾下的士卒,当然也不会少了其时徐州刺史陶谦手下的这支丹阳精兵,倘若论及作战经验,恐当时的丹阳兵都要在刘曹麾下之上。

追随白马将军公孙瓒,在摩天岭一战之中刘备三兄弟与之同败,公孙伯圭被刘毅生擒,刘玄德则在关羽张飞力保之下杀出重围来到徐州之处投奔陶谦麾下,后便代之而起坐镇徐州。诸侯讨董刘备三兄弟是参与其中的,对丹阳士卒的战力亦印象深刻,这徐州一旦在手此处精兵变成了他们最为重视的战力!当时刘备手中的兵力不过六万之数,几乎有一半就是出在这丹阳郡且一直便是由关羽负责他们的操练,第一次扬州之战云长在合肥大败孙策所领便是这支人马。这数年下来丹阳士卒被其操演的更为精炼,实战经验亦是丰富之极。

黑夜之中目光难以及远,可步军手持用以照明的


状态提示:第九百八十四章 大敌当前--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