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狼行三国>第一千零七章 城头激战

战阵之道各有巧妙不同,一般是围三缺一,汉中乐平两处曹操高顺的心思却不相同,前者意在消弱对方坚守的决心以及增大燕军器械营物资的消耗,后者则是为了更大限度的歼灭敌军主力,至于西门之处自然也会有所准备,高顺不但要在七日之内拿下乐平城,更不能放曹军大将乐文谦走脱,倘若此难以支撑之时弃城而走,与此处等候他的便会是辽东军骑兵营,而担任此营营首的正是燕王亲传弟子郝昭。

当年刘毅出巡在黟县之处将之收入门下,在这个爱徒身上亦是花了很多心血,并将家传绝学血龙戟法都不吝授之,名为师徒,朗生待郝昭实则如子,伯道亦是以父事燕王。自十一岁入军营之后杀敌建功从不落后,如今这校尉之职可是他真刀真枪的战功积累而出的。世子刘桓身在军中之时他是寸步不离左右护卫其周全,在郝昭心中哪怕自己万死亦不能让大公子受分毫的伤害!此时刘桓已然坐镇北平掌燕地之事,其弟刘信天资过人,这两年来声名鹊起令得伯道颇为黯然失色,不过对郝昭的为将之能赵云高顺都是知根知底,故才委以重任。

郝昭受刘毅重恩,对其忠心耿耿,亦因年岁相仿与世子刘桓更为相近,至于刘信在他眼中向来以幼弟视之,极尽爱护照顾之能,身在军中二公子对这位兄长也是极为敬重,若纯以入门先后而论,郝昭便是他不折不扣的大师兄。此番刘信前往徐扬之处,前阵战报传来其力敌猛将关羽用兵机警,与保障燕军六合水寨一战功绩标榜,郝昭闻之心中自是欣喜不已,他与刘桓刘毅自幼便在一处,对这兄弟二人了解至深,单就军事而言二公子无疑比之世子更为适合战阵交锋,其非凡的武勇与过人的天分皆?

??人称道,幼弟已是如此他又岂能输之?

半月的停止攻击对燕军辽东军士卒而言便是有力难使,可乐平城中的陈留营却更不轻松,他们并不知为何高顺会停止攻城之举,但紧张的神经却没有一刻可以放松,朱雀营每日不断的打击加上燕军宣传战使得城中流言四起人心不安,这半月的时日对他们来说便更像是一种折磨!在很多陈留营士卒的心中竟也盼望着辽东军尽快前来攻城,否则终日被那沉重的压力笼罩心头也不知何时就低受不住而崩溃!

今日午后朱雀营对城池攻击的力度比之往常还要强烈许多,但对守军而言这种乱石齐飞的场面却近乎成了习惯,若按李铁牛的话来讲,他这大半月打入乐平城的石弹若是用以修建房屋,足够乐进兴起一座占地广阔的宅院了!城垛之下便是死角,陈留营士卒对此已然有了共识,他们甚至可以在乱石袭来之时聚在城垛之下用饭,战阵时日久了任何人的神经都会变得麻木不堪。飞石并不可怕,对方的打击重点还在城头各个垛口,往往是朱雀营打完陈留营修补,没有攻城之间的厮杀双方却似乎在此处叫上了劲,有时还会更为乐在其中。

陈留营士卒如今不怕飞石,可对朱雀营的霹雳罐却是望而生畏,他们永远都不会忘记同袍被此物击中之后那种在火中嘶喊狂呼最后被烧成一堆黑炭惨不忍睹的场面,也不知燕军在这种罐中装了什么,竟是触物即燃,便连清水亦是扑之不灭,每回在朱雀营发射霹雳罐之时就是陈留营最为提心吊胆的时候。倘若运气不好被它击中,一条命中就要去了九成,即或可以侥幸逃生怕也多半便是生不如死之局!

朱雀营的攻势时强时弱,霹雳罐的发射亦无固定的时段,因此虽然今日袭击的更为猛烈也并未引起陈留营太过的重视,可当第二日燕军在东、南、北三靗三面同时派出齐整雄壮的攻击队形之时,上至乐进下至普通士卒却都看出了对方与前番攻城的不同。队列还是一样的队列,士卒还是那帮士卒,唯一不同的就是气势,今日燕军攻城队形之中便弥漫着一股一往无前的决然之意,相隔数百步都是扑面而来。

沙场宿将百战老兵对于气势的感应是极为敏锐的,在战场上他们凭借这一点就能判断出对方的决心是否坚决,其战意是否昂扬,而今日燕军给他们的感觉就是表面平静之下的沸腾。半月的相持已然结束,今日战局之间必将是尸山血海!对方营中战鼓擂动响彻天地,石弹与霹雳罐争相对城头袭来,与其同时,三路燕军同时从三个方向对乐平城发起了攻击,步炮协同,这个名称乐进与陈留营士卒或许不知其详,但对这个场面却绝不陌生,半月前任凭他们绞尽脑汁也无法对燕军的这种新式战术想出行之有效的应对之道,半月之后亦是如是。当然今日与之前还是有所区别的,燕军沉稳的脚步连成一片,似乎将整个大地都震动起来,这万余士卒同时冲杀威势直若万马奔腾!

在敌军列出阵势之际,乐进就已然感觉除了敌将赵云高顺的决心,就在他们发起冲击的一刻起,恐怕直到乐平城破或是无力为继方才会停下攻城的脚步!很明显乐文谦希望出现的局面是后者,撤守乐平之初他亦是信心十足,但此时自己还能将城池坚守不失吗?便是坚定如他在看了燕军的攻势之后都有那么一刻在心中产生了这个疑问。

不过乐文谦毕竟还是乐文谦,刘毅岂会轻易将一名敌将称为“狡狐猛虎”?即使没有有效的手段来破解燕军的攻城战法他也绝不会轻易认输,或许在乐进的字典里根本就没有认输这两个字,战术之上无法相对他还可以拼命,论及此处他若在


状态提示:第一千零七章 城头激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