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玄幻奇幻>回到明初当王爷>第四百八十三章 张旭的感慨
回麦地那了……对于吴国公朱元璋,朱振很有信心。

这是个雄心万丈的大佬,性情刚烈,胸有山壑。

朱振在淮安看似胡闹,但是每一件事的本意都是直奔整合淮安资源,为将来的东征打下一片稳固的资源中心。

朱元璋不是穿越者,但是古人的韬略也不可小觑,他自然知道淮安比之作为一个前置的后勤基地,就跟古代的移民实边一样厉害。

而朱振现在已经在淮安开拓出局面,剿灭张家,等同于朱振向外界发送一个讯号——既然都知道国公要将淮安作为东征的基地,那么就乖乖的听话,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谁敢暗中阻挠甚至拉帮结伙,张家就是榜样……所以,朱元璋需要朱振在剿灭张家之后照样安然无恙,让天下人都知道,他的意志不可违抗。

若是再世家门阀的压力之下怂了,处置了朱振,岂不是给淮安世家传递一个世家门阀不可轻辱、谁动了谁就得付出代价的信息?

这是吴国公万万不能接受的。

因此,朱振才敢于对张家下手,才会如此笃定的认为自己就算得罪了天下所有的世家门阀,亦会安然无事。

至于得罪了世家门阀算不算愚蠢的决定?

朱振从来没想过,因为他自己现在走的路,就是在撬世家门阀的墙角。

哪怕他自己撬不倒这些庞然大物,也得给他松松土,终有一日会有人结果自己的锄头,让世家门阀轰然倒塌,烟消云散。

所以,与世家门阀为敌是必然的,又何谓早晚?

朱振要出海,一则是为了寻找占城稻,二则是先躲避一下风头,让时间来降低张家带来的热度,给朱元璋一个回旋绸缪的空间。

当然在临行之前,朱振必须好生安排朐县的事宜。

朱沐英必须留下坐镇,只有他的能力、经验、性情,能够让朱振放心的将家业托付,别的人或许能力足够,但是欠缺沉稳的性情和坚韧的意志,尚需磨炼,此时还难当大任。

每一个名将都不是天生的,后天的际遇和磨炼、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杨勋也将留下。

他是朱振的幕僚长,盐场、市舶司都一直在杨勋的掌控之下按部就班的完美筹备,可以很好的主持大局。

淮安行省则被朱振完全架空,只剩下一个空壳子,三两条船,百十来个老幼病残的兵卒,每天优哉游哉的晒太阳,过着养老一般的惬意生活……就算吴国公为了保留自己的朐县的封地和淮安水师的统领权,以及市舶司的主导权,从而不得不将淮安行省平章的职务给别人,朱振也要保证以后的淮安行省没有实力对朐县构成任何威胁。

朱振绝不容许别人染指朐县。

在盱眙,他将那些灾民按照类似于保甲法的制度进行编制,效果还不错。

而在朐县,他则搞起“生产队”的这一套,目前看来,比之“保甲法”要优良不少。

百姓淳朴,兼且民间的识字率极低,大家世世代代都是耕种务农,邻里乡间又皆是沾亲带故,相互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

依照血缘、地域等等因素结合起来的“生产队”模式,能够让农民在互帮互助的同时,保持与别的“生产队”的竞争。

竞争促成进步,又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实在是一举多得。

当然,有鉴于历史那段时期表现出来的种种弊端,朱振直接取消了“大锅饭”,按功计酬,谁想吃得好吃得多,那就得比别人干得好干得多!多劳多得,这是现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体现……朱振不在乎什么主义、什么形式,他只想将自己所知道的优秀社会体系都搬出来,一一实验,看看到底哪个才能更适合大唐的社会环境。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后世的好办法,生搬硬套移植到元末来,很容易水土不服。

若是与元末的环境格格不入,很容易使得天下动荡、民不聊生。

若是能够证实与元末完美融合,那么淮安在现今的社会体制之下,必将使得综合力量有一个质的提升!桅杆如林,千帆竞秀!一艘由一百三十条战船组成的有史以来最庞大的船队,正拔锚扬帆,整装待发!张旭似乎很是喜欢江南清润的气候和精致的环境,这段时日以来气色越发红润,说话时中气十足。

对着铺满江面的船队,老头甚是感慨:“恐怕就算是大元当年东征东瀛的时候,水军也没有如此壮志凌霄的气势吧?

朱振啊,后生可畏,后生可畏!”

自打来到淮安之后,张旭将朱振一些列的手段都看在眼里,越是深究其中的玄机,越是感慨朱振的天赋。

此子在格物之道上的造诣,非但冠绝当代,更是前无古人,甚至有可能后无来者!炸药包、水泥、火炮……每一样,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奇之物,偏偏每一样都能产生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盱眙的保甲法、朐县的生产队、市舶司的运营模式、水师学堂的筹办理念……每一件,又都显示出朱振在政治上的超群智慧。

怪不得元帝亦要赞叹一声“宰辅之才”!怪不得朝廷将淮安设为自己招降的第一站。


状态提示:第四百八十三章 张旭的感慨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