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桀宋>第0443章 惠子与庄子

宋王偃曾经听说过许多关于惠施与庄周的故事,不由得啼笑皆非,暗道这二人真是一对好基友!

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和惠施无疑是一对超级cp。

他们都是卓有成就的哲学家,都爱好高谈阔论,却偏偏立场相对!庄子更像一个艺术哲学家,惠施更像一个逻辑哲学家。

正所谓棋逢手,使他们动不动就要辩论一番。

因此,江湖中流传着很多他们“相亲相爱”的故事。

日常的画面是这样:

惠施:魏王给我送了一些大葫芦的种子,可是这种葫芦什么都做不了,就像你的学说,最没用了。

庄子:那是你不会用,别bb。

惠施:……

惠施:我有一颗大树,白送都没人要,就像你的学说,大而无当,最是没用。

庄子:(省略五百字的吐槽)我拿这棵树来乘凉不行吗?

惠施:……

每次都想呛庄子,却每次反被庄子呛,惠施的内心是崩溃的。

于是他发愤图强,在梧桐树下苦练辩论之术。

后来惠施不但成为了一个着名哲学家,还做上了魏国的宰相。功力大进又急于找回场子的惠施找到了庄子。

他们一起去河边玩。

庄子兴致很高,看见一群鱼游来游去,便随口说:“鱼儿出游从容,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施一听,就知道自己翻盘的机会来了:“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一听,有杀机啊,便马上顺着这句话回了一句:“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施穷追不舍:“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当然也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显而易见的。”

庄子:“慢着!你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时候,就说明你知道了我的意思才问我,那么我在桥上自然也能知道鱼的快乐。”

惠施:“……”

这就是着名的“濠梁之辩”。

鱼快不快乐不知道,但是他们两个估计快乐不了。

惠施嘀咕,庄子是流氓啊,尼玛又输了。

庄子暗想,这货真的很扫兴啊。

试想,当你看见一群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你觉得很美,

于是告诉了你的朋友。

你朋友看了之后,却说:“这鱼一定很好吃。”

这时你说,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听而不闻、呵呵一笑,那你绝对是个有素质的人。

如果你接着马上和朋友讨论起怎么吃的问题,那你们一定是真(吃)爱(货)。

但很多人肯定要在“好吃”这个点上做文章:

“这里的鱼一定不好吃,巴拉巴拉。”

“这种鱼我可不吃(省略五百字)。”

既然让我扫兴,那我也要让你扫兴。

这是一种“友好的报复”,常见于关系较好的朋友。

如果关系不好,是绝对不会到争执这一环节的,一个词(你懂的)就解决问题了。

所以尽管庄子和惠施经常争辩,却仍然是一对好基友。

正如同“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他们只是通过这样的争论表达自己的爱意。不过这种观察力和欣赏力都不在一个维度的情况,真的好尴尬有木有。

本来你叫朋友来看鱼,是想分享你的喜悦,可是……朋友却是来抬杠的!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但更多时候,当你在表达你的认识时,总是有人会理性而“礼貌”地指出并加以改正。

如果你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对的,一句是错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肯定会指出错误的那句话,而非正确的话。

这看起来很正常,因为很常见。但在潜意识中,人们往往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对的,并期望自己说出对的见解。正因为如此,故而纠正别人的错误所产生的快感是加倍的。

所以人们才对别人的错误那么喜闻乐见。

哪怕他们明知你话语的重点并不在此,他们也一定要加以点明。

因为,这确实是一件很爽的事啊!

这种行为不难理解。

然而却并不讨喜。

他们硬生生将一件审美的事“扭曲”成了是非题。问题是,“濠梁之辩”垂名千古,语言也极具美感,令人深思。

但是,绝大多数人进入是非题环节,其产生的争论都是无趣的、无意义而且伤感情。

世间少有庄子那样的艺术哲学家,也少有惠施那样的逻辑哲学家,他们能成为意气相投的超级cp,然而更多人的友谊却因此而受损。

宋王偃刚刚坐下,便看着惠施与庄周说道:“不知道今日惠子与庄子在辩论什么呢?”

听见宋王偃这么问,惠施忙不迭地摆了摆手道:“嗨!可不敢咯!宋王实不相瞒,自我从魏国挂印回到宋国,到了这里,便与庄子这厮隐居在此。不知道辩论了多少场,可是我俩谁都说服不了谁呀!”

宋王偃颔首道:“你二人皆有大才,虽然不是志趣相投之人,而且立场相对,但是你们都彼此惺惺相惜,一个以善辩着称,一个倡议不辩,其思想看似相同却从根本上大相径庭,当然说服不了彼此的了!”

“愿闻其详!”

“寡人曾经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学识丰富的人去问道人,道是什么?这个人心里却在想怎么难倒道人。道人听了之后,却不说话,只是给那人倒茶!”

“很快,爵就满了,然而道人却视而不见,还是往里倒水。茶水流了一桌子


状态提示:第0443章 惠子与庄子--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