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永世帝唐>第二百九十二章:喜宴喜宴
幸福啊~”“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婚礼。”“月丽妹妹,以后你和郎君的婚礼也这么举办吧。”“嘻嘻,是你想嫁给郎君吧。”“难道你不想啊。”....

等喊完最后这一句,殷清风心说:总算是折腾完了。还没等殷清风松下这口气的时候,只听远处有人喊道:“太子殿下到~~~”

殷清风一愣:李oss真会掐时间啊!

等人迎接完李世民之后,跟在李世民身后的一个宦官上前喊道:“王雄涎、阚陵、杜修巳....接旨~~~”

殷清风和其他人再次愣住了,还尼玛有圣旨?

等宦官宣读完了之后,杜伏威、殷清风等人心里是乐开了花。

刚才那道圣旨,不但封王雄涎为开国宜春郡公、阚陵为开国余杭郡公、杜修巳为开国海陵县侯,其他十九人或为县伯或为县子或为县男或是武散官,而他们的老婆也同样得到了封赐。

虽然圣旨里只说以后会有具体职务安排,但最少他们在大唐的江湖地位是确立了。

本来就震惊李世民的出现,等圣旨宣读过后来参加婚礼的人群就更是惊讶了:这李伏威进长安之后一直蛰伏不出,今天怎么就喜获圣恩了呢?

等宦官们离开、李世民留下来之后,众人就更加纳闷了:这太子殿下可是除了李唐宗室之外,从来没参加过其他人的婚礼,今天这是唱的哪出儿啊?李伏威有这么大的面子吗?王雄涎他们就更加没有这个面子了啊!

就算李伏威的夫人是永业集团的人,就算他是殷清风的义兄,可太子没必要花这么大的气力拉拢他吧?这一下封赏了二十四个爵位啊~~~

除了当今皇室里顶尖的亲王之外,恐怕满长安城里就属这李伏威的府邸才算是最顶级的豪门了吧...

这意味着什么?

是圣人要重用他了?

还是太子要...

不管是谁要重用他,这吴国公府以后是没人敢小瞧了!

现在看来,今天的宴席是真没白来啊...

嗯,暂且安心吃完这顿酒席,等回去之后可得好好探究探究....

想不通,真的想不通!

有人在琢磨关于李世民到来后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可是还有一些人没有关心这些,她们好奇的是殷清风:

‘花有清香月有阴,一刻值千金。’多美妙的诗句啊!原来今晚的时光可以称为‘’啊!就是不知道这句诗的上下句是什么。

他的相貌肯定比不上潘安、卫介,可是他的身姿多么挺拔啊!还有他眉毛、胡须、着装、谈吐、气度...尤其是他的声音,听着就让人着迷...那双星眸,看着就让人沉沦...

也不知他婚配了没有...

有人在暗地里猜想殷清风的一切,还有一些人直接找到了单云英。

可是一打听之后,纷纷失望了,原来殷清风称呼太子为叔叔是有原因的。

可是他竟然是庶子!太子怎么会把长女婚配给一个庶子?这里面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因由吗?也不知太子长女和这少郎君的品性如何,否则的话,家族里的庶女是不是...

李世民会来参加婚礼,不出殷清风和杜伏威的意外,因为李世民早就给他们做过保证,但是意外的是今天王雄涎他们的封爵。

李世民在今天这样堂皇的场合来宣读封爵,估计是要彻底的将杜伏威全府的人马拉到自己的麾下。李世民这么做,殷清风明面上不敢言语什么,但是暗底下他可腹诽不已。

这是要捧杀的节奏还是怎么滴,这么一闹,杜伏威一家子和他以后可就全在聚光灯下生活了。

殷清风原先还想着,只要婚礼之后他再次躲回西院去,时间久了人们就会慢慢淡忘他的,可现在让李世民这么一折腾,他想不被人记住都不行了。

可现在,他除了哀叹之外,什么也做不了。

婚礼在升道坊举行,但招待李世民这些大佬还是在杜伏威的宅子。

够级别的人跟着杜伏威走了之后,升道坊摆上了长街宴。

等到这时人们才发现,之前他们只注意了武士像和两边的楼房,而忽视了路边的一根根铁柱子是干嘛用的。

一些仆人在摆设长街宴,一些仆人则搭上梯子将铁柱子上面的蜡烛点燃。一时间,一条灯火辉煌的长街出现了。

如此时殷清风在场的话,他一定会想起郭沫若的一首诗: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洞房花烛”,大概是人们赋予蜡烛最为美好的想象了,那种神秘、甜美、幸福的感觉从四字间喷涌而出,给人以无限美好的睱想空间。

在先秦时期,有人把艾蒿和芦苇扎成一束,然后蘸上一些油脂点燃作照明用,后来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芦苇用布缠上,再朝里面灌上蜜蜡,点燃便是今天蜡烛的雏形了。

蜡烛在古代属于奢侈品。《西京杂记》里说:“闽越王献高帝蜜烛二百枚,帝大悦。”

蜡烛除照明外,还有祭祀的功能。

《玉烛宝典》中说:“腊者,祭先祖;蜡者,祭百神。”

《礼记·杂记》也有一段关于春秋鲁国的蜡祭活动的记述:“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孔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

也就是说,到了春秋时期,蜡祭已从单纯的祭祀活动变成了一种重大的节日庆典,也就是后来


状态提示:第二百九十二章:喜宴喜宴--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