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红色莫斯科>第2481章
问是索科夫将军吗?”

“是的,我是索科夫。”索科夫向对方伸出手,用友好的语气说道:“您好,恰科夫斯基同志,很高兴见到您。”

“我也是,将军同志!”恰科夫斯基微笑地说道:“能认识像您这样著名的将军,是我的荣幸!”

握过手之后,索科夫试探地问:“您今天来找我,有什么事情吗?”

“是这样的,将军同志。”恰科夫斯基谨慎地说道:“我有个朋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书写得非常棒,我很喜欢。另外,我听说您还在创作一部新的小说,是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索科夫搞清楚对方的来历之后,心里顿时踏实多了,只要不是来兴师问罪,找自己算账就行:“这部书的名字叫《围困》,是以列宁格勒被德军围困为背景……”

“真是太巧了,”恰科夫斯基听索科夫说准备写一部以列宁格勒为背景的书,顿时如同找到了知音,“我以前也写过两部书,都是以列宁格勒为背景写的,您能给我谈谈你的新书吗?没准能让我找到一些灵感,这样可以写出更多的书。”

“当然可以。”索科夫说道:“不过这里不是说好的地方,还是到我家里去吧。”

途中,索科夫好奇地问:“恰科夫斯基同志,您是怎么知道我的住址呢?”

“是出版社的总编谢柯罗告诉我的,他是我的老朋友。”简短地介绍完情况之后,恰科夫斯基有些尴尬地说:“没有事先和您打招呼,就直接跑来找您,未免有点太冒昧了,希望您不要介意。”

“没关系,没关系。”索科夫大度地说:“我现在每天都在家里写书,时间倒是挺多的,就是一个人有点闷。如今有您这样的大作家来拜访,陪我聊聊天,没准还能帮助我开拓思路呢。”说完,就哈哈大笑起来。

回到了家里之后,索科夫给恰科夫斯基倒了一杯热茶,拿来了自己写的手稿:“恰科夫斯基同志,这是我新书的手稿,您可以看看,然后给我提提意见。”

索科夫嘴里这么说,心里却在嘀咕,虽说这部书是恰科夫斯基30年后的作品,但谁知道他最近有没有开始搜集资料,自己让他看书的开头,就是为了试探他一下。

恰科夫斯基看书的速度很快,不到四十分钟,就把索科夫写的八万多字内容都看完了。

看完之后,恰科夫斯基望着索科夫问道:“将军同志,您打算用多长时间,写完这部书?”

“不清楚,”索科夫摇着头说:“您也是一位作家,自然懂得,写书的时间和速度是最不好掌握的。如果有灵感,那么写的就要快一些;如果没有灵感,恐怕十天半个月,都写不出一个单词。”

听索科夫这么说,恰科夫斯基无奈地耸耸肩:“既然您不知道大概需要多少时间,那就算了,我只希望您早点把书写完。”

索科夫说道:“这个写作时间可能会很。”

“有多长?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样,都是20多万字吗?”恰科夫斯基问。

索科夫笑了笑:“或许在这个基础上再乘以10。”

恰科夫斯基单手扶额道:“我的上帝啊。写200万字,您是打算写传世名著吗?”

“哈哈哈。”索科夫哈哈大笑起来大笑。这年头的书,二三十万字就算是,上百万字都非常罕见,200万字的书更加是凤毛麟角:“我倒是想写一部传世名著,可惜水平有限,永远达不到那个高度。”

“将军同志,我有两个问题,想向您请教一下。”

索科夫做了一个请的姿势:“请说吧!”

“根据我对您的了解,您从来没有去过列宁格勒,怎么会想起写一部关于列宁格勒的书呢?”

恰科夫斯基的这个问题,早就在索科夫的预料之中,他听了之后,缓缓说道:“恰科夫斯基同志,您说的没错,我的确从来没有去过列宁格勒,但我所指挥的部队里,有很多来自列宁格勒的指战员,我曾经不止一次听他们讲述城市被德寇围困时所发生的故事。时间一长,我的脑子就冒出了一个念头,将来有机会时,一定要写一部以列宁格勒为背景的小说。”

说完这话,索科夫想起前几天阿西娅曾经说对自己说过的话,说自己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提到了列宁格勒的地名,就是为写下一本书留下的伏笔。此刻既然恰科夫斯基问起,他正好拿这话来回应对方:“恰科夫斯基同志,既然您看过我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那么一定注意到,我曾经在里面提到过列宁格勒。”

“您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书里,曾经提到过列宁格勒?”听索科夫这么回应,恰科夫斯基不禁满脸愕然,他的脑子里开始快速思索起来,回想索科夫的书里有什么地方提到过列宁格勒这个地名。

经过一番回忆,他终于想起书中什么地方提到过列宁格勒,便小心翼翼地问:“是罗斯托夫少校在军运办公室里,训斥瓦斯科夫准尉时,所说的那段话里,曾经提到过列宁格勒。没错,原话是:‘……在我们的后面,列宁格勒顽强地屹立着。’您的确留下了伏笔,您是想用列宁格勒顽强屹立这段话,来暗示我们英雄城市面对德军的疯狂进攻和严密围困时,所表现出的坚毅和英勇顽强。我现在总算明白,您的书名为什么要叫《围困》了,果然非常贴切。”

索科夫见恰科夫斯基在自动脑补细节,既没有说话,也没有打断他,只是面带


状态提示:第2481章--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