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宋燕王>第694章 老帅凋落

隆兴二年,南金正隆九年,正月初七,通许、杞县金军合力偷袭亳州不成,损失五千精锐轻骑兵后,在大雪尚未融化之时,忽然对杞县外的宋军大营发动攻击。

宋军有备,连续进攻半日,未得战果,傍晚时分,金军撤兵退走。

宋军主将成闵,先前几番在撤退之时损兵折将,此时见金军攻城不利,准备撤退,当即决定待金军撤退之时,出城追击,找回颜面,博取战功。

是时,金军撤退半里,宋军忽然打开营门,挥军向金军杀去。

不想金军并未向之前的宋军一样,闷头逃往己方大营,反而回身与宋军展开激战。

随着混战的展开,原本就不愿在冷天中出战的宋军将士越发士气衰落,从追击变为且战且退。

混战中,不知是谁大喊一声“撤”,宋军将士虽未听闻鸣金收兵之声,此字一出,便如同一道命令,迅速在战场中传开。

宋军撤退了,近万宋军很快退往大营门口,拥挤成一团,拼命往大营内挤去,完全顾不上不远处冲杀过来的金军。

最终,只顾逃命,不知抵抗的宋兵被围在大营门前厮杀。

大营内眼见情势不对,想要关闭大门,可在蜂拥而来的大宋将士不断冲击下,根本不可能将大门关闭。

当最后营门关上,营外战死的大宋将士已达到四五千人,而此时营外仍然有近千宋军。

回不了营的将士再一次被大营抛弃,他们想要突围,但为时已晚,数千人如何在数万人围堵下突围?

城外数千大宋将士望着近在咫尺的大营,在怨念中被金军一一杀死,他们临死前的喊叫声,穿透营门,传入大营之内。

营内将士,闻言无不悲痛心寒,全军士气,一时之间,低落到尘埃之中,全无半点士气。

金军得了便宜,又见宋军大营坚固,便撤军退走。

当晚,夜深人静,一支宋军从无人值岗的后营悄然离营,向睢县方向退走。

就在那支宋军离营不久,陆陆续续又有几支军队离营而去。

在一个时辰之后,成闵听闻有士兵逃跑,急忙聚将了解详情时,方才发现军中的统制官已经消失了十之六七,不知去处。

眼见如此,成闵脸色大变,当即下令全军撤退,撤回归德府!

宋军抛弃了一切粮草辎重,只穿着身上的盔甲,拿着手里的武器,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两个时辰之后,宋军大营成了一座空营,营内留下的是来不及带走,也来不及销毁的粮草辎重。

第二天正午,当金军探子抵近侦查,发现宋军营内悄无声息,也没人影走动之后,仗着胆子翻入营内,方知宋军大营已经是一座彻底的空营,营内四五万宋军俱已消失无踪。

探子将消息带回,金军将帅起初不信,以为是宋军设下的计谋,待派出骑兵仔细搜寻周边二十里,仔细查看营内一应事物之后,方才确信宋军确实已经撤离,撤回归德府。

但为防宋军营内有什么不干净的东西,金军将粮草、辎重等一应有用之物全部搬走之后,一把大火,将大营彻底烧毁。

自此,杞县境内再无宋军。

成闵先在进攻通许之时失利,损兵折将,此时又退回归德府,这给了张浚极大的打击。

当初他在徐州指挥北伐,因邵宏渊与李显忠不和,致使北伐大军兵败济州城,导致北伐失败,退守盱眙,此后北伐迎来转机,接连收复多个城镇,不想成闵却是不堪大用之辈,不但在杞县未得寸功,还屡屡失败,短短四五个月时间,便损兵四五万人。

张浚是大宋现存唯一的老帅,皇帝、朝中上下以及大宋军中无不对他寄予厚望,全都指望他能统领大军,一举北伐成功,收复中原旧地,可如今怕是不能了。

张浚的身份地位摆在那里,他曾经是宰相,后又作为统兵将帅参与抗击金人,一生辉煌,虽然因主战与秦桧势成水火,不得赵构喜欢,赋闲在家二十年,可他那些辉煌的过往,注定了他是一个骄傲的人,能失败一次、两次,但绝不能有第三次。

兵败济州,朝堂上对他的弹劾之声,被主战派和皇帝赵昚联手压了下去,这件事他是知道的,后来皇帝和主战派再次让他统领北伐大军北上归德府,期间遭遇多少反对弹劾,张浚虽然并不是十分清楚,但也不是毫无耳闻。

第一次杞县溃退,损兵两万,朝中主和派便有弹劾张浚的声音,主战派依然将那些言论压制下去,通许之败,再损兵三万,朝中弹劾之声更甚,陈康伯都给他送来亲笔书信,让他务必小心,即使不胜,也绝不能再败,可见临安形势有多么危急。

这次成闵损兵,匆匆逃回归德府,之前收复的城镇又全部落入金人之手,若这个消息传回临安,不光是张浚,连主战派诸位大臣恐怕都要面临狂风骤雨般的弹劾攻击。

原本以为,能在暮年率军北伐成功,恢复中原,以青史留名,现在想来确实是功名蒙心,急功近利了!

张浚独坐帅府内院两日,想明白了很多事情。

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他的时代,大宋早已没有那么多能征善战的将军,也没有那么多悍不畏死的士兵,更没有多少一心支持北伐的臣民。

如今朝廷富裕了,而整个大宋却没了进取之心,朝中主战的,除了几个五六十岁的老家伙和新皇帝,根本就看不到年富力强的面孔,还有某些看似支持主战派的青壮官员,实则是投机取巧


状态提示:第694章 老帅凋落--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