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宋燕王>第393章 三个媒人

杨丛义马上回道:“小侄几年前去临安求学,与汤兄相识于武学,后来又一起负责回易督造,算起来,小侄与他相识已经有五年了。”

“五年时间可不短,你们两人友情深厚吧?”那妇人接道。

杨丛义道:“是,小侄去临安之前一直没什么朋友,汤兄便是小侄第一个朋友,也是为数不多的朋友,一起求学、共事积累的友情确实深厚。”

“四郎以前寄回来的家书时常会提到一个他认识的朋友,想来就是你了?”那妇人笑道。

杨丛义心中一惊,回道:“小侄不知。不过汤兄在临安时也是一心求学,据小侄所知,他也很少交友,若书信中真有提起,可能就是小侄了。”

“你家住何处?爹娘可还在?以何为生?”坐在上首的妇人接着问道,大有升堂审案之势。

杨丛义也不及思考,匆忙答道:“小侄籍贯蕲州黄梅县,爹娘已经不在,家里也没其他人了,自从六七年前离开老家,一直在外漂泊,再没回去过。”

“家里没人了?那你人生大事由谁做主?”三位妇人脸上神色微微有些变化,上首那位追问。

杨丛义回道:“本是小门小户,无宗族,也无其他长辈,不论大事小事,都由小侄自己做主。”

一听此话,三位妇人脸色微沉,看向杨丛义的眼神明显不似先前那般热情。

“你在何处为官,月俸几何?”坐在中间的妇人看着杨丛义,开口又问。

杨丛义认真回道:“小侄上个月才赴临安殿前司任职,官职不高,月俸不过三十贯。”

那妇人道:“在临安那等繁华之地,月俸三十贯怕是日常花销都不够吧?”

杨丛义道:“小侄初到临安,暂且无甚交际,又是孤身一人,花销不是很大。”

坐在下首的妇人接着问道:“那你可有打算在临安安家置业?”

杨丛义道:“临安乃大宋都城,繁华之地,举世未有,小侄即使有心怕也无力在临安置办家业,何况能不能久在临安任职,全凭朝廷差遣,小侄也做不得主,调令一下,就要四海为家,以后在哪安家置业,小侄也无法把握。”

此话一说完,房中马上安静下来,瞬间陷入可怕的沉默,气氛尴尬而诡异。

“贤侄远道而来,抽出宝贵时间来府上见你们一面,你们却问七问八,问这些做什么?”汤父微怒,马上训起三位夫人。

坐在上首的妇人马上回道:“妾身听说他是四郎的朋友,便想看看能不能为他张罗一门亲事。夫君刚才也听到了,他爹娘都不在了,无亲族无长辈,人生大事岂能自己做主?况且又一直在东奔西走,居无定所,妾身若不问清楚,替他张罗张罗,这大好年华一过,哪里去找合适的女子?”

坐在中间的妇人马上应和道:“是啊,夫君,他是四郎朋友,今日到府上也是缘分,若妾身打听清楚情况,日后为他说成一门亲事,也是一段佳话,夫君怎可妄议我们一片好心?”

坐在下首的女子接道:“他没了爹娘,无依无靠,这等人生大事,我们不帮他还有谁能帮他?”

“好了,都别说了,我说一句你们要说十句!”汤父也是无可奈何。

杨丛义却突然轻松起来,笑道:“伯父不必如此,三位伯母为了小侄也是一片好心,小侄感激不尽!可人生大事强求不得,小侄可以自己做主,不劳三位伯母费心。”

三人一听这话,顿时不再言语。

又听杨丛义和汤父闲聊片刻海外回易之事以后,便寻了借口起身离去。

一回到后院,三人纷纷摇头,不住的叹息。

“这后生长的是黑了点,可也是一表人才,谈吐得体,怎奈出身微寒,又是孤身一人,不然倒是一桩良媒。”

“可不是,生的也不差,又在临安做官,只可惜是个孤儿,家中无人帮衬,可惜了。”

“其实我倒觉得出身无所谓,不管出身如何,他现在都大小是个官,只是挣的钱少了,如果连家业都置办不起来,哪有好女子愿意嫁过去。”

“既然当了官,以后还怕置办不起家业?无亲族长辈,哪家女子嫁过去,都是吃苦受累的命。”

“要是他愿意入赘,是不是就可以了?”

“你想多了吧,纵使他家中无长辈,他大小也是个官,我们汤家又不是豪门大户,他能入赘?”

“算了算了,不成就不成了,我们自己别先打起来。”

“我那可怜的孩儿,还不知道在哪儿?三年就送回来几封信,她的命好苦,我的命好苦!”

“你就别操心了,她在外面好着呢,自小就是男儿汉,什么时候吃过亏?”

“行了,都回屋忙自己的去。”

三人分散,各回各屋。

杨丛义与汤父聊回易聊了很久,从船队离开泉州,一直聊到出使李越、占城,再聊到三佛齐国打通海路,而后到天竺、塞尔柱展开回易,一路再返泉州,只略去了与汤鷽困居海岛之事。

汤鷽没回老家,回易之事的经过汤父还是第一次听说,听着杨丛义的讲述,他惊叹不已,因杨丛义,也因汤鷽,当然也因海外诸国异域风情和沿途无边美景。

这一聊,整整花去了一个多时辰,临近中午,天气越来越热,二人也有些疲乏,杨丛义便被带回小院休息。

汤父告诉他,晚上会为他摆上一桌酒席,到时候汤家其他几房也会来人,跟神骑军做这么大生意,离了他们不行。


状态提示:第393章 三个媒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