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三国之龙图天下>第一百四十六章 太学

这一日,牧景收拾的很整齐,一袭素白色的儒袍,腰上佩玉,长剑系上,头发整整齐齐的盘髻起来了,以发髻横过而髻起来,虽然因为年幼,面容看起来有些幼稚之气,可那他身上那一股见过沙场铁血,又带着书卷子的气质很是出众。

在他身边跟着长随亲信霍余,武功高强的护卫张火,还有一个就是好如同他一样读书人的打扮蒋路。

四人驾驭马车,行开阳门而出。

“这就是太学?”

牧景走下马车,看着这庞大的建筑,却有些荒凉的气氛:“怎么看起来并不是很热闹!”

谋定而后动的他,是对太学有了一定的了解才来的。

太学,这个词语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但是建立学府,乃是汉武帝元朔五年的事情。

这是汉朝建立的唯一一座官立学府,在大学历史上,它算是鼻祖,被誉为第一座官立大学。

西汉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太学就成为了儒学圣地,规模庞大,足以振奋天下世子,人人已进入太学为荣。

就连昔日汉光武帝刘秀也曾经是一名太学生。

东汉建立之后,光武帝在开阳城门外,开始修建了东汉的太学,汉明帝刘庄还在太学行礼讲经,汉顺帝年间开始对太学进行重修,召集工徒一万一千有余,耗时一年,才修建了如今眼看所看到的太学。

太学之中,占地广阔,建成两百四十余房,一千八百多室,可容纳数万人就学,传言太学最鼎盛的时候,太学生足足有三万多人。

在这个落后的时代,天下识字的比例低到不可思议的地步,三万读书人,那可是一个惊骇的数字。

同时也说明的太学的鼎盛。

可惜,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鼎盛的太学,终究是会落幕的。

如今太学,太学生不过数百人而已,早已经是一个荒废的儒家圣地。

“昔日太学,乃是儒门圣地,自然热闹,天下多少学子以进入太学为目标,多少学子又千辛万苦的赶赴京城就是为了敬仰一下太学的风采,可惜如今”

蒋路的目光同样看着这一座太学府,这上面的建筑很雄伟,连绵一片,起起伏伏,壮观秀丽,可是能看到进进出出的太学生,却寥寥无几,他的心中却有些悲凉起来了。

太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坠落的,蒋路心中很清楚,毕竟他昔日也能以进入太学为目标,对太学很是关注。

这段历史应该是从太学生参政开始。

读书人多了,青梅煮酒,谈天论地之中,难免就会牵涉朝政。

昔年陈蕃、李膺等士林大儒,反对宦官的黑暗统治,太学生纷纷的响应,因此太学成了宦官的目标,昔日宦官势大,以太学底蕴,自然而然就遭到了宦官狙击。

两次的党锢之禁之中,多少太学生受到牵连,让太学的生声势一落万丈。

熹平元年,太学生更是被宦官逮捕和囚禁的达一千余人,彻底的被打沉了脊梁骨,太学这一面招牌,再也树立不起来了。

太学落幕,学子流逝,近乎已经要被太常官署放弃了,准备把这些建筑房舍另作他用。

这时候蔡邕回来了。

蔡邕以一人之力,号召士林,征召各方士子,扭转的太学无生的局面,尚有王允卢植马日樿等人支持,总算驳回了天子的想法,让太学重见天子。

这两年,蔡邕把所有的心血投入太学之中,才算是恢复了太学一点点生气。

不过如今的太学,与昔日的太学相差十万八千里,无法相提并论。

“我们进去吧!”

牧景可没有太多的感怀之间,他今日来的目的很明确,要见太学祭酒蔡邕。

“嗯!”

蒋路收拾了一下情绪,步入的太学的大门之中。

门口之处,沿着墙角,一共树立起来四十六块石碑,每一块石碑之上都有密密麻麻的字体,看起来很是壮观。

“这是熹平石经!”蒋路看着这一块石碑,双眸湛然明亮起来,神色灼灼发热,一脸的敬畏。

“熹平石经?”

牧景对于这些石碑自然是有所耳闻。

熹平石经,是昔年灵帝下令,让太学集合众人之力,以儒门七经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的书雕刻而成,树立在太学门前,可任由人抄录。

在这个知识封闭的时代,传递知识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大多的经典籍都掌控在世家门阀手中,有很多人想要读书都读不成,书籍的金贵,在读书人眼中无与伦比。

而熹平石经就是打破知识封闭的一个里程碑,即使作用力不是很强,但是已经打开了一个让寒门士子读书的机会。

所以这些石碑,在很多读书人眼中,历史意义无比重要。

“很快,它们的意义更大了!”

牧景嘴角扬起一抹玩味的笑容。

两人都是一副读书人的装扮,而且气质都不多,多少带着一丝丝的书卷子气质,进入太学的大门并不难,毕竟如今的太学,连一些守卫都没有,不如昔日管理严格,只要是读书人,都能进出。

走进来之后,他们才发觉,其实太学里面并没有外面看了这么荒凉,放眼看过去,还是有不少读书人的身影。

“你不是说如今太学生只有五六百人而已嘛?”

牧景皱眉,越是走进来,越是热闹,三三两两的读书人聚集再一起,谈论之中,让他有一种逛市集的感觉。

“太学生是太学生,读书人是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六章 太学--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