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三国之群芳寻踪>第332章:有后了!
到世家做大威胁皇权,已经无力铲除

因为汝南袁家、弘农杨家等世家把持朝政,搬弄是非挑拨外戚、内监争斗,大汉忙于内斗,无力图外窦宪大将军时期的积极防御遂一去不复返,渐变成后来的消极防御,原本归附塞内不敢妄动的南匈奴、乌桓、羌胡都转而依附跟从鲜卑为祸边境,甚至入寇司隶关中,大汉沦落至斯,若非主公您力挽狂澜,大汉命运堪忧”

金良淡淡一笑道:“你我皆是边塞热血男儿,而那些世家大臣饱食终日不履边塞自然不知我们边塞百姓的疾苦”

贾诩听主公这么一说,心里暖暖的,同时也庆幸于自己的选择,自己出身武威,常年居于北地郡,在羌胡人年年叛乱劫掠之下,虽然自己又保身之道但自己的很多亲友都被羌胡人所杀,自己对胡人恨之入骨,可若是自己找个世家人物做主公,恐怕这辈都不能为那些死于胡人之手的亲友报仇还好自己跟随了大将军金良为主公,主公跟自己一样都是边塞人,都遭受过胡人的荼毒,自己的亲友死于羌胡人之手,主公的父母都死于鲜卑人之手,主公对胡人强力、彻底的汉化很让自己钦服,这辈能跟着一个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主公,为其奔走,不虚此生

金良说了刚才那句话,忽然想到后世培养领导人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都要有艰苦地方工作的经验,最好是有边塞胡人杂居地方工作的经验,而最近几十年为什么大汉对胡人危害认识不足,就因为当政的世家大臣几乎都没有在幽州、并州、凉州等边塞地方工作过,像汝南袁家历代三公都是在司隶、豫州、冀州、兖州等中原地区转来转去

金良骑在马上,回头对秘书令路粹说道:“向朝廷上书,命吏部设下制度,庶义弟必须先外放边疆五年以上,每年考核他治下汉化水平,完成的越好,就能越早入朝为官”

至于那些世家弟,反正是放在位高权轻的地方养猪,就无所谓了,但那些庶义弟都要有基层工作经验,也有对付胡人的经验,也要沾染点血气,最好的办法就是派往边疆做实际工作五年之内看不出这些庶义弟的厉害,五年之后十年之后,这些在边疆饱经风霜杀气腾腾的寒庶弟入得朝廷,必定把那些没有实际治政经验只懂得坐而论道的大部分世家弟斗得人仰马翻,金良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金良回到襄阳后,待河套那些城池修缮略尽,便动议将河套立为朔州

金良这个动议的前提是,他收回了河套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置“朔方刺史部”,州治在朔方县,东汉建武十一年45年,因为放弃了河套地区,朔方刺史部名存实亡,便省朔方刺史部入并州金良收回了河套地以后,便又有了设立朔州的基础

金良之所以把河套地设立的州命名为朔州,既是取朔方的朔字,又是因为在历史上这块地方就曾被设为朔州北魏太武帝置朔州,治盛乐城,辖境约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及和林格尔、清水河、托克托等县,准格尔、达拉特、杭锦等旗地,正光五年改为云州北魏正光五年以怀朔镇置,时六镇起义军已占领怀朔镇,孝昌中乃寄治并州界,东魏又侨置于介休县界,又称南朔州,北周废北齐天保六年置,治城县,又称北朔州天保八年徙治马邑城,另置招远县,辖境约后世山西朔州市一带隋大业初改为代郡,后改为马邑郡,唐武德四年复为朔州,天宝元年又改为马邑郡,乾元初仍改为朔州

立的朔州辖有朔方郡、九原郡、上郡、北地郡,以及武威郡黄河以东部分地区、西河郡在黄河以西部分地区,任的朔州刺史由雁门郡太守郭缊担任,郭缊虽然才兼文武,在演义上并不出名,但他有一个有名的儿郭淮

郭淮现年只有六岁,冲龄小童,看起来呆头呆脑的,除金良之外,谁能料想历史上的郭淮,竟然能做到曹魏的大将军郭淮在历史上,以擅于谋划且行事精密而著称早年曾任夏侯渊军的司马,夏侯渊战死时郭淮收集残兵,推张郃为主将而得以稳定局势,后来一直留在魏国西方负责防守西部边境,并且多次平定羌胡的叛乱在诸葛亮北伐及姜维北伐初期,郭淮参加了几乎所有的对蜀的抵御战争,诸葛亮伐魏时,郭淮料敌准确,立下战功后来郭淮打退姜维,升任左将军、前将军,最后受命总督雍、凉两州军事,官位升至车骑将军,死后被追封为大将军

郭缊虽然是大司农郭全之,算是世家弟,但他久居边塞,跟常年厮混在司隶洛阳的世家人物并不亲近,反倒是对大破胡人的金良异常佩服郭缊前来襄阳拜见天的时候,得知金良准备举荐他为建的朔州刺史,欣然领命,并自愿提出把儿送入大将军府与大将军之女作伴这自然是一种变相的质,以求取金良对他的信任

金良笑着推脱,郭缊一再坚持,并且诚挚地笑道:“久闻大将军府邸里有诸葛亮、6逊、吕蒙、吴班,皆是聪慧过人的少年,都跟随水镜先生、孔明先生学习文武韬略,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若能让淮儿与那四位少年一起生活,受他们的影响,想必淮儿将来必能成为对大汉有用的栋梁之才”

郭缊既然已经这样说了,金良便不便推辞,只好留郭淮在自己府上

诸葛亮领着郭淮,径直去到他们童军的驻地

金良望着诸葛亮拉着郭淮,不禁哑然失笑,谁能料想,历史上的他们竟然是两军对垒的死敌

郭缊主动将儿送到大


状态提示:第332章:有后了!--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