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三国之群芳寻踪>第325章:灭匈奴文化
已经有数万偃旗息鼓的‘精’锐骑兵等着他们他们以为是西部鲜卑那些大人们闻讯前来救援便欣喜若狂地奔了过去等他们到了近前那些五万‘精’锐骑兵张开獠牙原来是张辽总领的五万骑兵。

这五万骑兵除了配有双边马镫、高桥马鞍、马蹄铁的一万近卫骑兵还有呼厨泉的四万南匈奴骑兵但这四万匈奴骑兵早就被金良用参军制度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呼厨泉只是一个名义的统领张辽、鞠义、朱灵三位大将统领下五万养‘精’蓄锐三天多的骑兵如同一群饿狼扑向一群羔羊。

这些部落头人们的战马大多都烧死在青岩山谷里残存的战马也都顺着栈道逃到中央军的怀抱里这些部落头人们领着自己的两万死忠兵丁是翻山过去没能携带一匹马骑马习惯的他们站在平地都是罗圈腿又怎么抵挡过中央军这五万‘精’锐骑兵一边倒的屠杀持续了没多久那些原本的死忠匈奴兵纷纷反水将那些头人贵族斩杀。

这场战役最为可惜的是那九万多头战马烧死在山谷里。

金良本来是不想这样打战的但他已经得到了传报西部鲜卑不知从何得知自己要领兵图谋他们他们已经纠合了十五万骑兵准备南下跟河套腹地的匈奴联军一起夹攻自己。

金良若是强攻那十四万匈奴骑兵纵然获胜也是惨胜战胜了十四万匈奴骑兵后疲惫不堪的中央军很难再赢得过鲜卑的十五万铁骑金良实在是没办法只好放火烧山。

退一步讲把这九万多头战马烧死在山谷里也总好过便宜随后而来的鲜卑人因为金良中央军中尚未有那么多骑兵可以驾驭这么多战马对中央军来说战马易得骑手难求一个农夫不可能在几个月内就成为一个合格的骑兵即便经过金良中央军的残酷训练也难以跟从小就在马背长大的匈奴、鲜卑人一较长短。

这场战结束后河套地区的匈奴部落为之一清从此之后没有任何部落了只有四类匈奴人。

金良又从所有匈奴男子里甄选了两万骑兵分为战辅兵自成一师交给善于统帅骑兵的徐晃统领。

整个河套地区杂居了八十多万匈奴人在山谷里烧死了三万多剩下的都屈服了金良的武力金良了解这个匈奴人跟羌人不一样羌人是越压越弹跟汉人战斗一百年还不屈服现在的匈奴人有点像后来的高丽棒子、倭国人畏威而不怀德对他好是不足以让他对你感恩戴德必须要把他们打服了先用大棒子打然后给胡萝卜才能驯服他们。青岩山一把火将南匈奴人心中残余的桀骜烧掉从此之后他们再不敢在汉人面前横刀立马而是乖乖地按照金良的政策接受彻底的汉化。

连同被名义的单于呼厨泉统治的塞内七十多万匈奴人大汉境内总共生活了一百五十万匈奴人除了十几万往北逃亡归附于鲜卑的匈奴人一百四十多万匈奴人全部归于汉化。

陆续有十万匈奴‘精’壮男子编入匈奴兵团组成五个师为中央军的外编兵团为金良效力。

陆续有八十多万匈奴人不再放牧转作耕种开始在河套地区跟从其他州郡过来的移民一起开发大河套地区许多沟渠开始兴建起来许多水车修建起来无数荒地变成良田塞江南指‘日’可待。

对于这些愿意接受汉人耕种明的匈奴人只要他们能够彻底地汉化能够积极地说汉语、写汉、穿汉服、从汉俗、改汉姓开始耕田的时候就可以免费地用中央军的种子、农具、耕牛只要到时候原样奉还就行。金良这样的规定是为了促进匈奴汉化的进程并没有半点搞民族平等实际搞民族歧视的因为对金良来说天下只能有一个民族那就是我们的大汉民族匈奴民族不会继续存在了。

有三十多万匈奴人继续放牧生涯但他们都被编订户籍也按照冀州、并州已经实行将近一年的保甲制度并限定牧场严禁他们大幅度的迁移。

为了河套地区的生态环境不至于恶化到后世的境地金良特别颁下严格的畜牧政策严格限制各部落拥有羊、马的数量因为这两种家畜对草场的破坏‘性’很大羊是不管啥草都能啃得一干二净马是嘴太叼非好草不吃它们还都喜欢连啃带刨排便的肥力也比较低这两种家畜养多了的话草场肯定不堪重负。

金良准备把这个限制马、羊的政策继续推广到整个塞北草原只为了限制鲜卑、丁零等游牧民族侵扰中原因为他们饲养马羊太多原有的草场不堪重负然后家畜吃不饱那些部落就难以生存就会为了争夺更多更好地草场打起来小的弱的打光了剩下大的强的就该南下打中原了。只要严格限制他们的各部落拥有羊、马的数量就可以减少他们南下侵扰大汉国土的机会。

从鲜卑王庭来到青岩山的太仆丞田畴是负责整个大汉畜牧业的最高官员,并州牧朱儁兼领的太仆只是挂衔而已,田畴闻听金良有这样的动议,在汇报了出使的细节以后,便径直问道:“主公,不让这些草原牧民放牧马、羊,那让他们以何为生呢?我们的战马又从那里来呢?”

金良轻轻摇摇头,笑道:“泰,是限制过度放牧马、羊,不是不放牧马、羊,而是从重视数量、忽略环境上转换为重视养殖质量、保护环境上来,马、羊还是要饲养,关键是怎么饲养,若是过度放养,对草原的破坏很大,后果不堪设想。”

金良详细地给田畴推论了一下过度放牧的恶果道:“本来这一片河套草原,跟漠北大草原一样,草木下面是一层薄薄的土,这层土下面是厚厚的沙石,这块草原上只能种植那么多


状态提示:第325章:灭匈奴文化--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